節前市場給人的感覺比較乏味。信心極度不足,資金熱情也不高。可以說,之前10月19日政策底以來老金判斷的幾百點反彈已經結束,指數在前期低點附近徘徊,政策偏正面但短期看不到效果,難敵經濟基本面的壓力和對岸美股的拖累。但不破不立吧。
最近,寒冬、裁員、失業等消息和新聞不斷,在年底看起來有點喪。百度指數顯示,前幾次“裁員”個關鍵詞的高峰出現還是在2008年底、2012年3季度、2015年下半年。之前身邊朋友都說80后是壓力最大的一代,老金覺得對于80后一代,其實是最幸運的一代。他們出生后一直處于中國經濟的上行周期,就算有過波動都是一路往上,就像坐在一間不斷往上的電梯里,享有薪資、房價、消費、見識等一路升級。
大家大都還沒有感受過什么叫做經濟下行。經濟蕭條,金融危機,那都是教科書上的名詞。就算離我們最近的08年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發生時,很多人還沒有從學校畢業,加上那一年有地震、奧運會、4萬億等,我們對危機的感受并沒有多強烈。(但有一些人的確遭遇就業方面的一些后勁兒影響。)
“當一場突如其來的崩潰到來,中產階級所有規劃中的美好未來,都成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壓力最大的是接近40多歲的一代,他們往往要供養小孩。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則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很多也沒有正式工作。”【日本90年代的失落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漸漸淡去。老金從一些碎片化的“回憶”和數字中,找到一些線索,來證明它其實真實地存在過,并且曾經身在其中的人生活比現在艱難很多。
一、消費降級到什么程度
據舊金山聯儲一份研究報告估計,2008年房地產市場崩盤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使每個美國人的終生收入平均損失7萬美元。
經濟衰退程度加深,不斷沖擊著美國民眾的信心和財務狀況。
房產和股票價格暴跌,家庭凈資產也跟著縮水。2007年最后一季度美國家庭凈值產下跌9%,減少了5.1萬億美元。這是1951年開始此項統計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
到那個時候你就知道,所謂的消費觀念是可以改變的!以前都是瀟灑派刷信用卡、“今天花明天的錢”,但經濟惡化下,“儲蓄”“攢錢”重回個人詞典。
2009年1月份美國個人儲蓄率升至5%,創1995年以來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在美國成為“自由落體”。在2008財年最后6個月中,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減少了4%,是自1980年以來消費支出最大的下降幅度。
家庭凈資產減少,讓花錢從來不猶豫的美國人變得十分小心。首先要cut的就是一些非必選消費,豪車、包包、高爾夫等消費大幅減少。在危機中,美國人放棄了“以車代步”的生活方式,新車銷量持續下跌。08年2月份,美國主要汽車廠商銷售數據繼續下跌,創下27年來單月銷售數據最差的紀錄。為了拉動銷量,美國芝加哥一家汽車經銷商甚至推出了一美元促銷活動。消費者只要買新的多功能運動車,就可以再花1美元買下另外一輛車。
此外,手機電話費也變成負擔;越來越多人都減少外出就餐,菜譜也成為新寵(因為要自己做飯)。一位年輕人將自己的90多歲的奶奶在1930年代使用過的營養菜譜和制作過程發布到網站上后,獲得了大量關注和點擊。但有一些輕松、容易的消費反而會大增。這就是經濟學里的“口紅效應”,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果然,剁手是治愈心靈的最佳良藥。例如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女人們的口紅消費達到頂峰。
還有一項就是電影。好萊塢電影經常扮演危機年代的安慰者角色。據美國媒體數據公司統計,2009年前10周北美電影總票房高達19.3億美元,同比大漲16.5%。同樣在1929年大蕭條時,當年全美電影總票房竟比前一年增加58.2%。
收入減少,難以支付昂貴的新產品,只能選擇修補舊物件,修理業生意紅火。更令人驚奇的是,花園里種蔬菜,這在過去被美國人視為玩笑,當時也被他們自己推崇。
美國伊利諾斯州一戶人家甚至利用他們創建的網站,建議美國總統也在兩萬多平方米的白宮南草坪種菜省錢。(后來,奧巴馬總統的夫人真的每年在白宮菜園與小學生們一起種菜,雖然兩者并不一定直接相關)
二、失業是一種什么體驗
在如此大環境下,華爾街高管大街幫人遛狗、全球財富500強企業高管掃廁所等消息在當時都不是新鮮事兒。失業沖擊波甚至進入教育領域,美國學校大規模裁員以緩解赤字壓力。
這里有一份網友的“忠告”:
金融危機生存指南
一:不要辭職,不要換工作,不要轉行,不要創業。
二:不主動要求老板漲工資,裁員往往從高薪員工開始。
三:多幫朋友留意工作機會,多聯系多介紹,輪到自己找工作時朋友才會幫你。
四:存錢,買國債或者雙幣存款,別買股票。
五:千萬別買車買房,到危機最嚴重時便宜的跟白撿一樣。
六:危機的后期最難過,現在僅僅是開始,別覺得自己很強,很能干,連花旗通用都抗不住,你算個P。
七:未婚的別結婚,結婚的別離婚,沒孩子的現在別生,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危機過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