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交易能夠取得成功,并不是我賣給你一斤優質大豆,而你賣給我兩斤劣質大豆,甚至也不是我賣你一斤大豆,而你賣我一斤大米。
想吃大米就自己種大米,想吃大豆就自己種大豆,效率從來就不是地主考慮的問題,可控和自家莊園的生產體系,才是更要重視的問題。而此類交易真正的獲益者,是賺取中間差價的中間商,所以,生產率和資源配置之類的專有名詞,便成為了中間商們的口頭禪。
所以,如果站在中間商的角度,去考慮地主的問題,就像農民講金鋤頭的故事那樣,因為地主和地主之間能夠做交易,考慮的從來就不是效率或者交換的問題,而是對方能夠提供什么自己無法生產或者無法擁有的東西。所以,往往中間商和中間商之間,因為利益,會有共同語言和溝通,地主和地主之間,因為需要,會有另一種語言溝通。這并不可笑,也不難理解,不理解只是因為屁股沒有坐到那個位置上罷了。
現實中,因為思維的不同,中間商往往和地主之間無法溝通。但是地主很少,中間商是社會的主流,尤其當鎮上最大的那個莊園的老板,也是個中間商的時候,那么其他地主往往會安排中間商之間進行商業往來,久而久之,中間商往往取代了地主,成為了交易過程中的決策者。
但是,當鎮上最大的那個莊園的老板,從中間商突然換成一個地主的時候,整個鎮的交易,也面臨的全面的洗牌,過去中間商和中間商之間的交易系統,就開始面臨崩塌。
因此,如果還按照之前中間商之間的交換,那么生意一定是很難做成的,因為利益都被中間商賺去了,而地主拿不到他想要的。反而回歸到地主和地主之間的交易,雙方提供對方無法生產或者無法擁有的東西的時候,交易就會變成功。而更進一步的來說,在過去,中間商之間只能雙向的交易,如果三家的交易,就需要將交易拆分成幾次兩兩交易來做,而且還不容易做成功。
譬如產羊的A家需要C家的牛,產牛的C家需要N家的馬,產馬的N家需要A家的羊,三方還不想為此額外付錢的話,無法定價的中間商們不但做不成這筆交易,而且沒有利潤驅動下,中間商們也不會去推動這筆生意。
所以,這筆生意就成為了一個死循環。
但是,當地主們主持交易的時候,就突然出現了新玩法,三個地主之間只要相互進行談判,就可以通過一筆交易,直接完成馬牛羊的相互交易。這種交易的理念,雖然很傳統,但是卻是中間商所無法想象甚至執行的。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