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起,將實施退市新規,規定上市公司若連續三年獲得內控非標意見,將被強制退市。因此,2023年上市公司的年度審計報告變得至關重要。
截至目前,5362家上市公司中有215家未獲得2023年度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118家公司連續兩年受到內控非標意見,76家公司更是連續三年受到該類意見。受訪者認為這些上市公司面臨較大的退市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ST越博、*ST三盛、ST華鐵、東旭藍天、東旭光電、威創股份、普利制藥、中創股份共有8家上市公司未能按時公布年度報告。除了剛在今年3月13日上市的中創股份外,其他7家上市公司因未能按時公布年度報告而被立案調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綜合采訪和調研中發現,今年獲得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表現出許多新特征。舉例來說,一方面,橫向對比顯示,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包括大股東占用資金、違規擔保、陷入司法糾紛、經營困難且短期內難以解決等;另一方面,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最顯著特征是無法說明見解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長,在去年翻倍的基礎上,同比再次增加107.14%。
重要的是要特別注意,包括科創板上市后成為第一家公司的觀典防務在內,今年有幾家以前備受矚目的公司都收到了審計報告中的非標準意見。這提醒投資者,不應該盲目跟風投資那些備受關注的企業,而是在經過仔細的財務分析和風險評估后謹慎地進行投資。
有7家公司因為沒有公布年度報告而被立案調查
年度財務審計報告一直備受市場關注,今年更是如此。因為它不僅關乎企業經營狀況和投資潛力,還關系到相關企業是否可能成為在2025年1月1日實施的退市新規下的首批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根據新的退市規定,如果上市公司沒有按照法定期限披露年度報告,可能會被列入退市風險警示、受到重點監管;連續三年內控審計未達標的上市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截至5月10日,A股市場上有5362家公司,其中仍未發布2023年財報的有*ST越博、*ST三盛、ST華鐵、東旭藍天、東旭光電、威創股份、普利制藥、中創股份等8家公司。其中,*ST越博、*ST三盛、東旭藍天、東旭光電已經連續三年受到非標意見;而ST華鐵、威創股份連續兩年受到審計報告的非標意見。
在這8家上市公司中,除了中創股份是在3月13日登陸科創板外,其他7家則在5月8日晚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由于未能按時披露年度報告,這成為這7家公司被立案調查的直接原因。
根據采訪對象的分析,中創股份剛上市滿2個月,但尚未公布年度報告,可能是由于時間緊迫;而其他上市公司未能按時披露年度報告,很可能是因為公司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審計機構無法與企業達成一致意見,或者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高層意見不一致,以及獨立董事和其他重要相關人員拒絕簽署所致。
這表示,與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相比,無法發布年度報告的公司通常會面臨更多問題,也更有可能被迫退市。
無法表達看法的人連續兩年增長了兩倍
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意見。非標準意見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這四大類。
那些被指定為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面臨被強制退市的可能性僅次于未能如期披露年報的公司。
近年來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是,收到非標準意見的上市公司數量有所增加,其中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增幅最大。具體來說,2021年,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僅有7家,到2022年增加到14家,2023年更是激增至29家。
一位受訪者直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收到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那么將面對極高的退市風險。
根據數據顯示,已連續兩年被判定為無法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包括*ST太安、*ST美盛和*ST新紡;*ST三盛2022年度審計報告無法保留意見,2023年年度報告尚未發布;此外,還有另外26家公司處于無法表示意見的狀態,包括*ST中期、*ST同達、*ST天成、*ST深天、*ST商城、*ST美尚、*ST美吉、*ST吉藥、*ST中潤、*ST園城、*ST銀江、*ST易連、*ST天創、*ST鵬博、*ST龍宇、*ST洪濤、*ST海越、*ST巴安、*ST左江、*ST信通、*ST通脈、*ST世茂、*ST寧科、*ST工智、*ST富潤、*ST超華。
上市公司無法給出意見的數量大幅增加,是否意味著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在下降?根據受訪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
根據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田利輝的觀點,當前上市公司面臨的監管要求更嚴格,審計標準更高,并需要更透明地披露信息,相較于過去有所增強。這些變化可能會讓一些存在問題的公司難以掩蓋財務狀況,引發更多的非標意見和年報披露延遲現象。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將審計報告數量增長的原因總結為三個方面:
在新的監管政策下,強調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監管要求更嚴格,信息披露要求更加嚴格,同時強化了退市制度的執行。
在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和從業人員執業規范性、勤勉盡責情況等方面的要求之下,審計機構變得更加謹慎,加強了對上市公司經營和內控情況的調查,進一步提高了執業質量。
最終,仍有相當比例的上市公司陷入了業務管理不善、內部控制問題,并受到無法獲得充足審計證據的影響,導致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存疑。
不再敷衍平靜
對于年內被指出存在非標準意見或未能及時披露年度財報的215家上市公司,它們有哪些相同之處呢?
根據田軒的總結顯示,這些在股市上市的公司在持續運營、公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比如,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存疑,相關交易未能提供足夠的文件支持,存在經營上的問題并且短期內難以解決。此外,公司出現了大股東挪用資金、違規提供擔保,以及卷入法律訴訟等情況。
與以往相比,目前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披露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除了無法表態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之外,根據田軒的分析,其他典型特點還包括:
鑒于會計處理的合理性以及經營情況的真實性存在疑慮,加之相關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無法確定,導致被指認為違規披露信息的現象有所上升。
再者,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和審計報告中披露信息時應更加注重真實、準確和完整,以提升對公司經營、治理及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方面披露的質量。同時,強調公司持續經營能力,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充分規劃資金、增加科技研發支出、提高創新能力,加大中長期項目投資,加強公司長期發展規劃。
此外,審計機構的執業態度更為慎重,會計師事務所更加有信心對上市公司提出質疑,并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審查要求更為嚴格。這也是導致被發出“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嚴格監管的全面推進,會計事務所和投行不再“掩蓋問題”,一些曾經成功的企業開始出現業績下滑,審計報告也開始出現保留意見。
根據年度報告中的披露情況,一些曾經備受矚目的企業似乎存在商業合理性存疑、違規擔保、歷史交易缺乏審計單據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不止于短期。田軒提醒說,對于投資明星企業也應該保持謹慎。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