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年,已經在南京創業三年的張近東買下了第一批電腦。當時,電腦在中國還屬于稀缺產品,而中國互聯網的運用和物業等基礎設施都尚不健全,僅有少部分人可以用電話線撥號上網。
到了2009年,隨著電腦的普及,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出現,張近東意識到,電商時代即將來臨。2010年,蘇寧易購應運而生。
這是張近東創業30年來緊跟時代步伐,先人一步自我革命的縮影。從專業零售到連鎖發展,再到智慧零售,蘇寧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以變應變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協議,中國將在3年后放開商業零售市場。彼時,沃爾瑪、麥德隆、家樂福等國際商業巨頭及百思買等國際家電連鎖巨頭正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而中國作為全球家電制造大國,行業總體供大于求的格局不可逆轉,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仍將持續。
在張近東看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特別是外資商業企業進入中國以后,從長遠、戰略的高度來考慮,中國必須要有自己本土的、立得住且叫得響的商業品牌。
猶如壯士斷腕般,張近東決定打破原有的批發舒適帶,帶領蘇寧從專業零售轉型綜合連鎖零售。
這是蘇寧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創業。張近東提出“要在全國開出1500家店”,但這一看似天方夜譚的目標遭到了來自業界的諸多質疑甚至嘲笑。
在蘇寧的連鎖發展史上,2002年是承前啟后的一年。這一年,在前期各種嘗試的基礎上,張近東最終敲定了在全國開直營大店的連鎖計劃。
基于對市場的前瞻性判斷,張近東認為,未來幾年流通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速度和規模的競爭。此時,蘇寧的新戰略應是從根本上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拓展競爭空間,或創建新的競爭空間。
因此,有別于沃爾瑪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張近東選擇了另一條看起來風險很高、難度很大的擴張路徑,即集中資源率先搶占大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然后再向下線市場滲透。
橫向擴張,縱向滲透,以南京為起點,蘇寧的電器連鎖網絡開始層層鋪開,迅速擴至浙江、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地,并在短短不到5年內完成了在全國省會城市的布局。
類似的情景,在又一個十年后上演。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一邊是新一輪電商創業者的風生水起,另一邊則是互聯網大潮下實體零售的艱難求生。
彼時的蘇寧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連鎖企業。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張近東并沒有過多猶豫。
他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工具,與實體并不沖突,關鍵是怎么去運用和駕馭。而以不變應變、以變應變、以變應不變,蘇寧必須上網。
“互聯網本質上還是一種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實體;但它同時又是大勢所趨,當它像空氣一樣彌漫整個社會時,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要互聯網化。所以將線上線下割裂開來,講誰比誰更好,我認為都是片面的、不專業的。未來的零售企業,不獨在線下,也不只在線上,而一定是要線上線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張近東說。
2009年,蘇寧易購試運行,拉開了蘇寧向互聯網轉型的帷幕。
做逆周期布局
十年的互聯網轉型,蘇寧已經完成了從實體經濟 互聯網到互聯網 零售的轉變。而數字化浪潮下,隨著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層出不窮,當下的中國零售業發展也迎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創新是要大膽的去做逆周期布局。在企業發展進入巔峰的時候,我們恰恰應該要有危機感,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布局。”2016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張近東的這番話恰是為蘇寧的下一個十年大計埋下伏筆。
2017年3月,張近東在全國兩會上拋出“智慧零售”的新概念,并在當年年底對外發布了未來3年的“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碼蘇寧的轉型升級。
“未來零售就是新零售。”對張近東而言,開啟互聯網轉型以及智慧零售模式探索,是蘇寧發展歷程中最濃墨重彩的篇章,“如果說前二十年的轉型創新都還只是在實體經濟范圍內,那么最近這十年的轉型創新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完全掀開了新的篇章,一場由實體到虛擬,再到虛實融合的商業大變局風潮涌動,新的技術再一次激發了我的創業激情。”
張近東篤定地認為,純電商時代已經結束,而未來數字化也會像互聯網一樣成為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和標準配備,因此,“場景互聯網 智能供應鏈”被視為蘇寧智慧零售的核心內涵。
憑借多年的轉型,蘇寧已經構建了線上線下隨處可見、隨時可觸的無限渠道場景,再加上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積累和疊加,蘇寧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迅速落地,在愈發白熱化的新零售爭奪戰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時至今日,蘇寧的轉型仍在繼續,而張近東最初的創業精神亦從未變過。堅持創新求變,創新謀求發展,張近東形容,蘇寧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創新發展史。
“轉型時期,企業要肯定已取得的成績,但不能留戀過去的成功;要正視現實的問題,不能屈服于未來的挑戰。轉型是掌握新工具、獲得新能力的學習過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是正常的,需要用時間換空間,這就更加需要我們要能夠堅持堅守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張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