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付寶花唄和京東白條等為首的消費信貸產品已經成了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先消費后付款成了主流的消費方式。
這種方式本沒有什么問題,提前獲得需要的物品,延后付款,獲得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最簡單的理財觀。
劃重點,“需要的”,這三個字,卻是何其之難。
現在各大自媒體都在不斷輸出,精致女人就是要花錢,男人要給女人花錢,要為自己投資,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該花要花這些言論,毒害了很多人,扭曲了很多人的消費觀,以買為榮以省為恥。
大概女人天生比較柔弱吧,大多數人都抵擋不住別人的瘋狂輸出,然后淪陷。
問題是不僅僅自己淪陷,還被女權主義者洗腦,男人要給女人花錢才行。
咪蒙曾被口誅筆伐,但是那些討伐咪蒙的人,最后也成了咪蒙。
沒辦法,誰讓這種文章就是火呢。
當然,也不能全把問題怪在女人頭上,那些花錢如流水的男人(并不是因為給女人花了錢)也不在少數。
在樹立了消費觀以外,還有很多種草的號,每天都在安利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價格不菲。
大家的內心就仿佛肥沃的土壤,一種就扎根,然后綠成了一片草原,拔之不盡燒之不絕。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內心堅定,宛如一片荒漠之人,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人,每個月的錢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移動支付付不出真金白銀的感覺,掃一掃增長的是賬單上的數字,卻增不了幾分心理上的負擔。
到了要還賬單的時候傻了眼,自己那比密碼還要短一半的余額完全無法償還,莫名的自尊讓自己無法向父母和親友開口,這個時候就只能找其他渠道了。
比如P2P、校園貸甚至裸貸等。
7月,P2P驚雷滾滾,短短十幾天時間,出現各種問題的P2P平臺就高達52家,但是,仍然有不少P2P對外聲稱獲得融資。
而且,不少P2P還在各大綜藝的廣告里亮相,比如愛投資APP還有悟空理財等等,并未受到7月雷雨的影響。
這就說明,P2P的市場還在。
廣告里打的旗號是獲得收益,但是收益從哪里來?就是從平臺對外放貸獲得的收益中來。
而小額貸的那些人,如果不是去消費并非自己的收入水平能負擔的商品,難不成還是去借幾千塊錢買房嗎?
消費貸只能說會助長消費觀的扭曲,但是沒有消費貸,你一樣會刷爆信用卡,沒有信用卡的也會借遍親友,最后走上高利貸的路。
所以,筆者認為,消費貸并沒有錯,沒有人拿刀逼著你去買東西,那些種下的草不是消費貸給你的,反而,消費貸能夠在一時周轉不開時免于陷入為難的境地。
誰,沒有個為難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