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最新消息,“解決最后一公里”到“無處安放”,從“回歸城市”到“死在城市”,共享單車的春天來得快,去得也快。
這個冬天特別冷
11月28日,ofo創始人戴威發布內部信表示,“冬天已經來臨,風雪亦將隨至。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仍需堅守信念,哪怕是跪著也要活下去,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11月27日,摩拜單車完成股東工商變更,公司創始人胡瑋煒、原CEO王曉峰、投資人李斌等人退出,美團創始人王興成為大股東,持有95%股份,剩余5%股份則由美團聯合創始人穆榮均持有。此外,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已經有8家共享單車企業退出市場,停止繼續提供服務或被托管。
圖|2017年至今已有8家共享單車企業退出市場,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ofo稱到了最困難的時候,摩拜選擇賣身美團,中小單車企業被迫出局,2018年的這個冬天特別冷。在兩大頭部企業摩拜和ofo進行橙黃大戰三百回合后,依舊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出現。這讓資本家們擯棄了幻想、認清了現實,隨之而來的就是資本的寒冬。
從摩拜和ofo自成立以來的融資歷史來看,兩者的融資輪次從B輪至E輪主要集中在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在此期間融資頻率高且估值提升空間大。然而,2018年資本熱情迅速退卻,兩家企業最新一輪融資的時間間隔都長達半年以上。摩拜在今年4月被美團并購,距離上一輪融資過去10個月;ofo在今年3月完成E2-1輪融資,距離上一輪融資過去8個月。
圖|摩拜、ofo融資歷程,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本逐利的天性決定了它在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情況下不會無休止得投錢,不過兩年以前,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景。
星星之火也曾燎原
近幾年,共享經濟的熱潮不斷襲來,各行各業都不乏先驅者為之瘋狂,比如共享民宿、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在短距出行領域,共享單車也呈現出井噴式增長。2016年,被稱作共享單車元年,先驅者摩拜和ofo率先引燃市場,無數共享單車企業緊隨其后,星星之火燒遍全國。“共享單車最大的困境不是模式不是資金不是團隊不是規模,而是沒有顏色可選了。”網絡上的一個段子可以顯現出當時共享單車有多么火熱。
2017年5月,20國青年評出高鐵、掃碼支付、網購和共享單車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前三者都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才有今日之規模,而共享單車從誕生到高峰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或許正是因為從誕生起,資本便趨之若鶩,義無反顧得給企業投錢,才導致共享單車天生的基因瑕疵在一開始被有意或無意得忽略了。
共享單車天生自帶基因瑕疵
時間回到2017年6月19日,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和ofo早期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針對共享單車展開爭辯。馬化騰堅信雙向通信才是共享單車的未來,摩拜的微信支付數據高出ofo一倍多,而朱嘯虎則認為性價比最優的方案才是好方案,ofo活躍用戶、用戶增速遠甩摩拜,穩居第一。
兩位大佬為所投企業站臺,并堅信自己投資的企業壓過對方一頭。如今來看,雙方你來我往的對話間恰恰暴露出了共享單車被忽略的問題。朱嘯虎認為ofo的策略就是采取性價比最優的方案,他顯然沒有料到其之后超高的損耗率,這也成為共享單車遲遲無法盈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馬化騰提出的雙向通信固然很好,但這里仍然忽略了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因為共享單車企業除了是供給方和需求方中間的橋梁,還是供給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