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總結:我們在香港市場發現了一些微妙的東西:上周全球市場大家最關注的消息就是美聯儲年內最后一次加息,中國央行沒有跟隨加息,反而端上來了一碗特制麻辣粉,也就是TMLF,這是一種可以給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進行打折的創新的貨幣工具,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加息之后,我們不僅沒有跟進,反而進行了定向的降息。
香港市場
不過,今天我們想尋找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那就是香港。
香港金管局這次緊隨美聯儲調高了利率25個基點。你會發現,今年美聯儲幾次加息后,香港金管局也同步調升了利率。為什么二者會有如此緊密的聯系呢?
這是因為從1983年開始,香港開始執行聯系匯率制度——銀行每發行一塊錢的港幣,必須上繳相應額度的美元作為儲備金。這個比率在當年就約定為1美元兌換7.8港元,然后一路執行至今。也就是說,每次發行7.8港元出去,必須以1美元作為準備金,你不能想發就發,想發必須先有美元,這就是為什么大家說香港沒有央行,香港只有金管局,它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政策,因為本質上,它在使用的其實是“美元”。
明白了這個基本的聯系匯率制,你自然就能理解,為什么每次美聯儲加息之后,香港馬上會跟隨加息。這就是我們上次說的機會成本的概念,你兩邊市場提供基礎回報必須完全一樣,這個天平才能持平,匯率才能穩定。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你用現金去買理財產品,能提供4%的回報,假如有一個創新的金融產品,說黃金也能生息,你存黃金,也能給你4%的回報,如果兩邊都是4%,那么大家相安無事,天平完美。但是如果銀行特別激進,說你存我這兒,我給你10%的回報,那么人們馬上會賣出黃金,換取現金,然后把現金存進去獲取那10%的回報。當人們都賣黃金換現金,那么黃金和現金之間的匯率就會變化,黃金跌,現金漲。
而港幣和美元之間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港幣如果想要自動維持7.8港元對1美元的匯率不變,就必須如影隨形地復制美聯儲的利率,讓天平兩邊齊平,這樣才不會有資本的大幅跨境流動。
但是別急,細心的你馬上會有個疑問,既然金管局每次都及時上調了利率,兩邊是完全齊平的,但為什么新聞里還總是說港幣匯率承壓,香港動用外匯儲備干預,以維持7.8比1的匯率穩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