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中開始,“二八”行情逐漸分化,部分白馬藍籌股滯漲,一批優質的中小市值公司出現結構性反彈,盡管目前未形成持續性行情,但說明已有投資者脫離藍籌股抱團取暖的陣營,開始尋找“漂亮50”以外的投資機會。正因為如此,“價值”與“成長”之爭再次成為話題。
在多元市場中“取一瓢飲”
筆者認為,價值與成長并非完全對立,傳統意義上投資價值股一般賺估值修復的錢,投資成長股一般賺企業增長的錢,但實際上二者往往很難分得清楚,不太有明晰的邊界。事實上,價值投資也可以覆蓋成長股,上半年表現亮眼的白馬股基本上都有較為確定的業績增長,而側重成長的投資也不能忽視估值的約束。長期來看,越高的估值需要越高的增長來支撐,因此在估值非常高的時點介入成長股一般難以在中短期內賺到成長的錢。當然,最理想的投資或許就是像騰訊那樣的標的,如果從2004年上市初開始拿20萬元投入,13年后就幾乎能夠實現賺一個億的“小目標”了,總的收益達到驚人的450倍,年化在60%左右。騰訊的樣本,既屬于價值投資,也屬于成長投資,從上市之初十幾倍的估值到如今的四五十倍、從4.4億元凈利潤到如今的550億元,估值與業績的提升構成了完美的戴維斯雙擊,股價也走出漂亮的弧線。
盡管像騰訊、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鳳毛麟角,但是值得慶幸的是,與期貨市場的零和博弈不同,股票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廣泛的參與方式與賺錢機會。只要有足夠聰明的策略,你可以長線投資,也可以短線交易;可以趨勢投資,也可以逆向投資;可以主動選股,也可以量化大數據;你有機會賺估值偏差后回歸的錢,也有機會賺企業長期成長的錢;甚至在不成熟的證券市場,由于市場有效性較低,賺博傻的錢的機會也有很多。市場是如此豐富而多元,“弱水三千,但取一瓢足矣”。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明確地判斷不同策略的風險收益特征、清醒地認知自身的所長所短、持續地提升擴展投資能力邊界,在市場內外部變量眾多、長短期噪聲紛雜的環境下,秉持初心,去偽存真,經得起風浪,耐得住寂寞,爭取在投資這條道路上盡可能走得長久。
優質成長股配置價值逐漸顯現
在當前的時點,很多大盤藍籌股前期積累了較高的漲幅,出現短期調整實屬正常,理性的投資者需要重新評估這些品種的估值和盈利水平,對于增長穩定甚至超預期且估值仍然合理的股票,可作為較好的長期持有標的。同時,隨著中小市值股票的前期調整,盡管板塊目前整體難言低估,但其中確實有部分標的進入了合理的估值區間,帶來安全邊際的提升。
宏觀經濟層面,隨著供給側改革及金融去杠桿等政策的有序推進,今年上半年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市場似乎對新經濟新周期的到來也頗為期待,股市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產業結構的優化,國家在科技產業上的戰略布局也在不斷加強,例如《“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就要求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產業、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別的新支柱,而今年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更是被各界視為引領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領域。在過去兩年從嚴監管和脫虛向實導向下,機構投資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可以肯定,投資者將更加關注基本面的確定性,成長股的優勝劣汰將加速,一批業績穩定增長、估值調整到位、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的優質成長股的配置價值正在逐漸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上市公司二季報披露完畢,證金公司、社保基金的動向浮出水面,出現在部分中小創、次新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但與其關注它們的動向本身,不如關注它們的投資理念——對基本面要求嚴格、對估值比較敏感,常常于市場形成一致預期之前提前布局,而不是跟風抱團。所以盡管有時候會偏離市場熱點略顯冷清,但選擇做時間的朋友,依然可以耐心等待收獲。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在資本市場上,任何顯著的賺錢效應、風格動量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變才是唯一的不變,需要參與者永遠保持警醒、不斷學習、不斷修正,這也是證券投資的魅力所在。盡管市場千變萬化,不同的風格和熱點此起彼伏,但從長期來看,A股市場的有效性必然會越來越高,逐漸向成熟市場看齊,賺估值偏差和博傻的錢會越來越難,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才是股市的基石,看公司基本面質量以及估值和成長是否匹配,以合理的價格擁抱好公司,或許才是最簡單樸素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