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利的狀況演變終于發生,周一上證指數日成交量僅得696億元,低于各周期均量線,量潮結構里是一次很不好的訊號,也是一個重要警訊,務必注意后續的量潮演變。
量潮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一是跌勢量形成不宜增量,一旦過快增量會造成拉高解套的隱憂。近期八天的拉高震蕩之后回看7月11日的增量,又是一次明確的拉高解套量,屬于拉高反彈形成第二次的區域震蕩,處理得好是籌碼的鎖定,處理不好會變成中段套牢,形成第二次傷害,這個演變對后市影響甚大。
其次是,昨日再度縮量,要關注這個縮量所處的趨勢區域與位置,長期均量線的趨勢推演,這個區域只能持續增量換手形成擴大后,才有進一步挑戰上方壓力的條件。一旦急于上攻,或急于以量破價尋求突破,反而欲速不達,會引發其他不良反應,變成攻也不是,守也不行。所以最怕縮量,說明低位承接力道不足,如此容易形成再度壓低破底創新低。
如此不利局面也不能以同等量盤整、盤低或盤跌,6月5~21日十天區間形成的同等量,對多方來說就是一次最不利的演變,也是造成后來再破低位的發生,不宜再發生。
量潮形成錯誤思維縮量易再創新低點
市場習慣用多頭思維分析量潮,量潮也有漲跌勢之分,多數的觀點會認為縮量是賣壓不重,或是被有效化解。事實上是賣壓還沒有完全釋放,只要觸及賣點,隨時都有再度加重賣壓的衍生,這個階段的賣壓會在怎樣的條件下引爆?這是關鍵。
從操作手法而言,前期的買盤可以成為昨日的賣壓,即使是大盤權重股也可以從原來的支撐助漲,轉變為殺低助跌,一來一往之間其實只有一點是真實的,市場炒作而已。利用這個關系針對指數應用,但卻被市場解讀為“國家隊”護盤,有些搭錯線表錯情,難免會有失落。
目前量潮結構明確形成壓縮演變,120天周期還有31給交易日屬于高量潮的扣減,此時的任何縮量是上方賣壓未釋放,所有壓縮量是促使高位套牢者認賠,或是誘使高位持有者殺低,是一次誘導的殺低演變。
有沒有可能再由大盤權重股再來一次采取強攻的方式作價干擾呢?從市場慣性觀察,之前會成功不代表后面可以如法炮制;就算可以如此復制,其效果與效應也會遞減,最后會淪為自拉自唱自爽的局面,最怕是拉高不成反手下殺的演出,這樣就會吃力不討好。
關注市場解讀傾向注意心理情緒起伏
一定要注意幾個條件演變,最重要是《麥氏理論》的四個步驟演繹,依序如下:
1、均量線趨勢下跌,隨時都會因為日成交量不足,支撐力量不強而下跌;
2、均價線的五雷轟頂趨勢沒有改變,如此條件之下不利多方的修整,隨時會再下跌;
3、1849點單腳拉高的形態不足以形成長期支撐,需要第二次壓低測試后,才能確認第三個低點的產生。通常需要在同一個區域內構成三次中長黑后才有強勢反擊的條件,而且橫向跨距至少需要40天周期,目前沒有所以會再壓低測試支撐;
4、雙保險(行情 專區)指標下跌形態非常明顯,20KD指標的弱化,加上MACD指標在0軸下方構成的拐頭,說明弱化后的助跌效果。如果要逆勢拉高需要付出更大代價,不利多方的刻意作價。即使周二構成對抗,也難以敵過周三的轉弱助跌,更重要的是往往類似形態出現后就會有利空消息的催化作用,即使不是利空消息都會輕易往利空解讀,說明市場脆弱心理,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上證指數與滬深300指數基本如此,中小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指數也有明顯轉弱的動向,這個區域顯示它只能漲不能跌,重點是根本拉不起來,此時最擔心構成拉高不成反手下殺,必須注意這個變化。
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已經成為所有投機資金的避難所,正因為如此更構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聯影響,其中最擔心是放大量創新高,更可怕是暴大量后在盤中急速拉高再殺低,必須關注第二或第三個小時的成交量大于第一個小時,則此時隨時的反轉會出現,也是拉高后殺低的重要警示,此時的創業板會出現原來的香餑餑,頃刻之間變成燙手山芋,務必戒之在貪,小心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