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陽線奠定了十月開門紅的堅實基礎,個股的大面積活躍延續,令多數投資者預計后市結構性行情有望向縱深發展。綜合(行情 專區)多方消息,本周兩市股指走勢或主要依賴于如下因素:
首先,9月份的采購經理人指數雖然還是保持了上升態勢,但升幅要低于預期,而接下來馬上就要公布的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則可能會有一定的反彈。這些都可以視為經濟運行中的不和諧音,雖然其音量不高,但對于投資者信心還是有一定干擾作用的。
其次,資金面方面,進入10月份,交易所債券回購利率一度突然飆升,盡管沒有對銀行(行情 專區)間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但也難免不讓人聯想起發生在6月底的“錢荒”,這多多少少會影響到操作積極性。另外,在QE早晚退出的大趨勢下,歐美股市都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不過,對資金面趨緊也不必過分擔憂。外管局于9月26日集中發放了10.5億美元QFII額度和65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而QFII額度擴容之時A股往往處于底部。此外,保險(行情 專區)投資有望再獲松綁,保監會日前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擬將險資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上限均提高至30%。按照目前保險業資產規模計算,保監會此舉將最多可為A股市場釋放4000億元的“活水”。
再者,從盤面特征來看,原先那種過于輕率的概念股行情明顯退潮,投資者在操作上的謹慎心態也令股市換手率出現了相應的下降。以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為例,以傳媒股為代表的明星股出現連續下挫,但市場交投熱情依然表現較為活躍,再加上主板市場當下不存在系統性的風險,因而業內預計接下來創業板指數將在恐高與新高中徘徊。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加上上周市場上升有些“過猛”,或令市場短期表現承壓,但是熱點題材迭出或依然具有慣性。縱觀A股發展歷史,板塊輪動是一大特色,其受到資金偏好、題材炒作等多重因素相互影響,具體的轉換時點難以把握,建議投資者牢牢把握業績、股價這一發展主線,不要臆斷市場風向,妄圖跟風炒作。
而從盤面和資金表現來看,市場熱點或有悄然轉移跡象。近期,除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以外,自貿區、民營銀行、土地流轉等一眾概念受到資金追逐。在11月之前,市場處于政策利好猜想期,可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自貿區揭牌之后,短期政策尚不明朗,階段性炒作可能轉向其他主題。
有券商分析認為,在11月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國企改革可能成為市場的新熱點。于國家層面,國企改革是制度紅利釋放的重要一步;于地方層面,其有助于修復資產負債表。具體就上市公司來說,凈利率和市銷率明顯低于同行業、同等級民營企業的,或者有成為地方國企整合平臺的都值得關注。而在傳統行業中,增加績優藍籌股以及非銀金融行業(行情 股吧 買賣點)的配置或許也將成為不錯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