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峰對于新華保險乃至保險業的一番話,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強烈反應。新華保險(SH601336)$A股股價閃崩,1月7日盤中觸及跌停,尾市雖然回升,但1月8日仍是低開低走。不僅如此,萬總對于中國保險業接下來的形勢分析比較悲觀,其他的保險股也被“連累”下跌。
伴隨著股價的暴跌,一些投資了新華保險的投資者,乃至看好保險股的的股民憤怒了,紛紛指責萬峰的言論做空市場,為離任前做一番自我的“功績”宣講。那么究竟新華的下跌,乃至保險股的下行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萬先生的話有道理嗎?
保險業的高增長時代已過?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壽險行業在經歷5年的快速發展后,進入結構調整期,2018行業保費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也是由理財型產品保費收入大幅下滑所帶來的。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
“134號文”實施一年多以來對于快速返還、附加萬能賬戶類產品進行了限制,如今,中短存續期產品銷售接近停滯,保費規模下降,對壽險行業收入形成了嚴重影響。如萬峰所言,躉交保費(也就是一次性保費交齊)負增長47.3%,幾乎是斷崖式下滑;首年期交保費截至2018年11月份負增長4.7%;理財型業務大幅度下滑,負增長48%,這些都是事實。
當然,行業健康險以及意外險收入仍然增速不錯,健康險從2014年以來增速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一路上揚之勢,意外險也穩定有30%以上增速。但是,在壽險公司中,健康險、意外險占總收入比偏小,壽險收入占據8成左右。
如今壽險收入更是負增長,也就是說壽險收入疲軟,業績增長就無從談起。
短期來看,轉型有陣痛,下行難扭轉
保險業中的各家公司積極推動業務轉型,希望從理財險轉到健康險。萬峰預料健康險2019年會大幅度增長30%,但由于增長體量小,增長額度不足以彌補理財型產品下降造成的缺口,這個看2018年數據的確如此。
另外,壽險收入短期提不起來,還有幾大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