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綜合北京商報、每經網報道:近日,有一位日本店主在論壇求助,詢問如何開通支付寶。這位店主表示,最近中國的國慶長假給店里帶來很多客人,這些客人常常詢問能否使用支付寶。
不過,中國游客在日本狂刷支付寶,這引來了日本約70家銀行的防備,他們計劃聯合推出虛擬貨幣,暫命名為“J幣”,以對抗支付寶在日本的擴張。
互聯網的中國特色:生態圈的“閉環”效應
中國的互聯網商業,不同于美國硅谷的專一技術研發,而是聚焦整個互聯網生態圈,因此涉及的領域非常廣。例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現在的阿里巴巴已經開始進軍到金融、物流和云計算等領域,傳媒、旅游、科技等產業無處不在。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生態圈思維根深蒂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傳統產業的孱弱,從而方便了互聯網公司彎道超車,導致“攻守之勢異也”。中國零售業的不發達,使得電商的替代優勢明顯。而日本的實體零售店過于發達,電商遲遲發展不起來。至于社交、游戲以及互聯網,更是因為處于傳統經濟的真空地帶,“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此外,監管層對新事物的戰略性寬容,也使得網約車、支付寶等新產品沒有被扼殺在搖籃里。于是,BAT們逐漸攢下資本的第一桶金,有了優勢明顯的根據地和大本營,才有可能構造自己的生態圈閉環。
“Copy to China”模式的成功
中國的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從一開始就是商業模式驅動。這一點也備受詬病。簡單說,就是硅谷有什么,拿來本土化,看誰更快更接地氣。待跑馬圈地成功赴美上市,講故事的套路也都一樣,這是中國版×××。BAT在國外是有原型的,微博滴滴支付寶也有原型,都是在復制已經成熟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如今,宣稱自己是一家技術公司變得越來越時髦,但真正擁有殺手锏的技術公司仍很稀缺,大大小小的巨頭仍處在從業務型向技術型的轉變中,哪怕是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是“商業”多過“技術”。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再也不是拙劣的模仿者和邊緣的入門者,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商業范式和商業文明,通過一個大而全的生態圈,以獲得更持久的競爭優勢。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一個互聯網,兩種商業觀,相互對表,彼此投射,挺好。發展是硬道理。只是,BAT們切忌從企業家變成資本家,切忌從追求價值創新變成汲汲于食利,切忌從共贏的生態變成獨大的“帝國”。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