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孟洋洋) 據說“雙11”促銷活動所產生的包裹,多到可以送你上月球?
據中新社報導,今年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購物狂歡,全網成交額達2500多億元,由此產生超過15億件包裹。媒體據此估算,以平均每件包裹20公分的長度計算,如果把15億個包裝盒連起來,將達到30萬公里,足以繞地球七圈,接近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按業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的通常標準保守計算,15億件快遞將產生超過30萬噸包裝垃圾。
上述數據引發輿論對于快遞垃圾給環境帶來影響的關注,甚至有人稱之為“生態災難”。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年增53%,繼續居世界第一。全國每年因快遞產生的包裝垃圾數量隨之逐年攀升。
快遞整體量增的同時,單件包裹過度包裝也為人詬病。澎湃新聞用圖片展現了網購兩條魚、一個花瓶、一個餐盒等要用的包裝材料,很小一件商品最終打包之后體積翻倍。微信公眾號“政商內參”說,每一次拆包裝時“費力”感背后,都是一地的包裝垃圾。
網友“云端”認為,現代服務的完善帶來的垃圾確實太多…買點東西裹得里三層外三層,實在太浪費,環保觀念還是要繼續普及,對很多物品的包裝要大力簡化。
新華視點將快遞包裹激增帶來的問題與挑戰總結為三點:清潔焚燒中心垃圾處理負荷超過設計能力;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使用比例較小;減少快遞垃圾需要全鏈條推廣綠色物流。
此番垃圾之憂也蔓延到了外賣領域,“外賣產生的垃圾(情況)也不容樂觀,大多都是塑料垃圾?!蓖赓u食品包裝必需的塑料餐盒及塑料袋,被認為危害更大。
中國包裝網微信公眾平臺發文列舉各國推動綠色包裝的措施:在美國,回收包裝的企業可獲得減稅;日本制訂法規鼓勵包裝再生利用;法國的相關法律對回收系統責任分工明確;德國立法立標強制回收;同樣關注回收利用的荷蘭和比利時,前者包裝界代表與政府簽訂了包裝材料必須可重復使用的合同,后者則依靠稅收政策鼓勵使用可回收復用的包裝。
對于目前中國業界試水的共享快遞盒,光明網發文認為,經濟成本和方便程度是其推廣的關鍵因素。
關注財經365(m.hand93.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選財經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