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孟祥祺) 日前,阿里巴巴傳來一枚重磅消息:將以28.8 億美元巨資,收購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 股份。
高鑫原本主要以臺商潤泰集團、法商歐尚兩者組成,在中國同時擁有大潤發、歐尚兩大零售品牌,遍布中國全境29省市總共有446家大賣場,是中國規模最大,發展也最快的賣場、超市零售業者之一。
這等于是向市場宣告:阿里巴巴“新零售”可不是鬧著玩的!而且要玩,就要跟第一大實體零售一起玩!
從超市體系的盒馬鮮生、便利商店的天貓小店,到農村淘寶,阿里巴巴用不同面貌多線串聯起新零售雛形。這次入股高鑫零售,可說占據了中國零售市場高地,是新零售布局中最重要一步棋。
盒馬鮮生
大潤發比想像中還能做更多事
為什么這么說?先來把時間拉回今年初,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自爆阿里巴巴、騰訊以及蘇寧三間巨頭全都搶著投資大潤發,主因是大潤發旗下“飛牛網”在中國EC排名已進入前五名,尤其生鮮業務十分亮眼,誰獲得飛牛網,誰就能一舉擴大生鮮電商版圖,搶得寡占地位。但尹衍梁只說了其中三分之一,阿里巴巴、騰訊與蘇寧這么積極想搶高鑫零售,還有兩個重要原因:數據,與批發。
還記得我們怎么介紹阿里巴巴自己的科技超市盒馬鮮生嗎?它采“店倉合一”模式,身兼當地社區生鮮電商的基地功能,消費者在線上下單生鮮產品,只要三公里內盒馬保證半小時到貨,讓線上、線下消費者體驗一致,買到的蔬菜魚肉一樣新鮮。要知道不管傳統市場還是超市,生鮮零售最重要,足以決定勝負的一環就是進貨估量啊!誰最準確預估貨量,將過剩成本壓到最低,誰就能在毛利上多一份優勢。那盒馬鮮生怎么精準算出預估貨量,敢喊出“不賣隔夜菜”?靠的正是大數據。
若資料庫整理得當,試想一下高鑫零售旗下所有446家大賣場能產生多少消費數據?如果這446間大賣場都能用數據精確預估貨量,那會省下多少過剩成本?估計未來還會出現一個更“可觀”的場景:如果這446家大賣場,也跳下來玩雙十一呢?而且更巧的是,就連大潤發也在今年六月,推出“三公里內一小時到貨”的配送服務啊!
阿里巴巴入股高鑫另一個沒那么顯眼,但同樣重要的原因就是B2B批發。大潤發今天也同時宣布了他們面對中小零售商的批發平臺“大潤發e路發”將會進入新一輪擴張,計劃在中國全國征招1萬個城鎮代理,目標開設1萬家飛牛便利商店;其中模式,就是要大潤發門市同時也“以店為倉”,成為這些便利商店的當地批發點,此外通過大潤發統一批發,甚至還能再額外壓縮出一點成本空間。
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正是跟阿里巴巴在“天貓小店”做的事,幫助這些中小零售商依照其店面大小、位置,資金狀況,乃到店面附近所有消費者的消費輪廓,搭配時節用大數據算出合理的商品結構,并且讓其收銀全面智慧化,支援行動支付和商品銷售數據積累。同時大潤發在中國正是走“農村包圍城市”,以三線城市包圍一線城市的策略,正能與阿里巴巴在一線城市經營盒馬鮮生的路線互補。
新零售沒那么神奇,但很可能是不得不跟上,非走不可的路
當然新零售不是只有馬云說了算,不要說亞馬遜,幾乎所有科技巨頭的業務范圍或多或少都跟新零售有所關聯。谷歌就正在擅長的廣告與AI 部分下功夫,將實體店訪問量測量工具導入機器學習,更精準預估線上廣告能為線下帶來多少流量,真正測一測新零售到底能帶來什么化學反應。
很多人也都拿亞馬遜為例,把新零售跟無人超市、刷臉支付等酷炫科技畫作等號。這并沒有錯,但這些看似酷炫的零售科技應用坦白說現在隱性成本加一加并不會比聘用人力便宜,他們真正作用在于待硬體成本降低后,未來讓營運邊際效應進一步通過無人技術得以極大化。
新零售的現在進行式其實說穿了,真正核心價值還是建立在大數據資料驅動決策上。互聯網業用資料描繪出清晰的使用者輪廓,借以作為廣告投放標地,或是分析網友瀏覽歷史作為導購、再導購的露出依據。新零售也僅是把這些在網絡業行之有年的同樣原理運用在實體零售上,并將線上、線下消費體驗模糊化。阿里巴巴CEO張勇自己也坦承,“(新零售)不代表就要鄙視、舍棄之前線下零售的資產,因為短期內很多功能互聯網還無法完全取代。”
但光是導入大數據,就足以讓傳統零售業者與競業產生巨大鴻溝。別的不說,生鮮乃至于零售店面,光能實現“沒有庫存”,極大壓低過剩成本就能領先對手好幾個頭,此外以盒馬鮮生為例,店倉合一就讓他們產生坪效比傳統超市高出3到5倍。
而且不只中國,那些世界上比較成熟的市場,其包括電商在內的網絡業去年起都出現了線上成長乏力的狀況;同時線下“電商擠壓實體”也正快速發生。當線上乏力線下實體也正快速被侵蝕時,事實上長遠來看,新零售可能就是條不得不走的路。
關注財經365(m.hand93.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選財經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