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又盯上了中國,一家有印度空軍背景的智庫發布名為《來自中國的空中威脅》的報告,以中國空軍作為“假想敵”進行“全面判斷”。
這家印度智庫名為印度空軍實力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由印軍將領、外交與情報官員組成的智庫。該智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防務安全、軍工和國際戰略問題,兼為印度政府和軍方高層提供政策咨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擔任該中心主任職務的人選,均系印空軍退役高級將領,而該智庫的研究內容也多涉及空軍相關議題。此次出臺的《來自中國的空中威脅》,其作者就是一位長期在中印邊界地區服役的印空軍資深軍官。由此可見,該智庫及其出臺的報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印空軍領導層和專業人士的意見,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對裝備數量和類型進行直接羅列和比較是評判軍力的最直觀手段,印度智庫的報告也不例外。
該報告甫一開篇,即列舉了中印空軍的飛機數量。報告認為,中國空軍共裝備2139架各型軍機,其中3代戰機593架。而印度空軍共有866架作戰飛機,其中428架為包括蘇-30、米格-29、幻影-2000和米格-21戰機在內“具有超視距打擊能力”的戰機。因此,單就數量而言,中國空軍對印度空軍形成2.5:1的優勢,對印空軍形成了數量優勢。
盡管這一數量對比看似簡單明確,卻在筆者看來充滿了各種“槽點”。例如,印度空軍將中印雙方現役的3代戰機加以單獨對比,足見印軍對于現代化戰機的作戰能力的重視。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印空軍裝備的米格-21戰斗機也在3代機里“渾水摸魚”,不禁令人感到疑惑。盡管印空軍裝備的米格-21戰斗機經過升級改造后,確實具備一些3代機作戰能力,但其飛行性能、航電設備和掛載的武器均與真正意義上的3代戰機相去甚遠。
此外,軍用戰機只是空軍戰斗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同飛行員/建制部隊的作戰訓練、空軍裝備的維持和保障能力才能構成了完整的戰斗力。戰機的妥善率低素來是印度空軍的頑疾。由于對作戰裝備保障不力,如蘇-30MKI和幻影-2000等印空軍主力戰機的作戰部署數量一直遠低于裝備數量,大量現代化軍機在維修廠里消耗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