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孟洋洋)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句令大家耳熟能詳的80年代的廣告詞,伴隨著東芝走過了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但最后,東芝還是沒有挺過新時代的經濟沖擊,這個屹立了142年的龐然大物終于還是倒下了。
一、東芝電視子公司,花落中國海信集團!
昨天,海信集團和東芝聯合宣布: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給海信,轉讓金額129億日元,在18年2月底會徹底完成交割。
到時候,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等業務,以及東芝電視全球40年的品牌授權。
除了暫時還未售出的電腦業務,東芝面對消費者的業務將幾乎消失:醫療機械賣給佳能,電梯賣給投資家,白色家電賣給美的,現在的電視也給了海信。
從此以后,東芝幾乎徹底歸零了。
曾經的世界500強、世界半導體企業前十,擁有18萬員工,在16年電視銷量仍居日本前三的巨無霸東芝,說倒就倒了。
要知道,鐘表起家的東芝,開啟了日本國產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吸塵器、電飯煲的家電的先河。
尤其是在顯示技術領域,東芝更是引領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在全球科技品牌價值排行榜中,東芝也是位居前列。
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又馳名全球的品牌,怎么就走到了賣盡產業、大廈將崩的地步?
二、這一切,都要從“核”說起。
2006年,東芝以接近3倍溢價的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拿到美國先進的核電技術,開始進攻核電領域。
這個時候,全球的核電產業正處于上升期,這個收購計劃從戰略上看,應該是個比較具有前瞻性的決策。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
2011年,突然爆發的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讓整個核電發展進入到了冰河時期。日本關停了國內所有運營中的核電站,全球核電站也面臨關閉潮。
因此,東芝的核能業務遭到重創,作為集團核心的核電子公司西屋電氣陷入了高額虧損。但即便如此,東芝高層還是堅持繼續核能業務,導致虧損越來越大。
從此以后,東芝就深陷經營困境,一蹶不振,整個東芝集團在虧損的路上越走越遠。
同時,中國制造開始奮起直追。中國在電子業務的崛起給日本電子市場造成了強有力的擠壓。
面對中國電子的市場擠壓,日本電子企業的集體潰敗,賣身、虧損、造假層出不窮。
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的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現在除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之外,其他企業都已經因為虧損,而把家電業務賣給了中國企業。
日本制造業走下了神壇,全球高端制造業的霸主,逐步易位到了中國手里。
三、東芝的未來在哪?
2015年,東芝爆發了財務造假的丑聞。東芝從2008年到2014年底,虛報了7年間超三成的稅前利潤,約2248億日元(約19億美元)。
而為了避免連續經營虧損而退市,東芝開始砸鍋賣鐵,出售子公司業務來填補核能業務造成的虧損空缺。
2015年底,東芝把印尼的彩電工廠、洗衣機基地以約2500萬美元的價格出賣給了創維集團,以扭轉巨額虧損的局面。
隨后的2016年,東芝又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了美的集團。醫療器械、電梯等子公司也被打包出售。
2017年5月,東芝公司發布了2016年4-12月的財報,凈虧損達9500億日元(約83.2億美元),創下日本制造公司的最差業績。
因此,2017年10月,東芝將快閃記憶體芯片子公司以20000億日元(約合175億美元)出售給合資公司貝恩資本。
即便如此,東芝財務狀況依舊不樂觀。據知名機構預測,東芝明年3月底將虧損1100億日元(約合10億美元)。
現在,東芝集團的子業務已經所剩無幾。東芝只能將市場優勢幾乎沒有的電視業務和電腦業務出售。
但電視業務僅以129億日元(約1.17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海信集團,剩下的東芝電腦業務,估計也值不了多少錢。
而明年3月還有預計1100億日元的巨額虧損,東芝應該如何填補呢?等待它的,估計只有滅亡了。
關注財經365(m.hand93.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選財經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