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方面周四(1月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該國2017年四季度GDP意外錄得0.4%的環比衰退,這也是該國自1999年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復蘇以來第四次錄得的季度經濟負增長,并且更是2008年底以來首次。
而更諷刺的是,韓國經濟意外衰退之時,卻正是全球經濟復蘇暖風勁吹,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都漸入佳境之時。于是,這一數據就更令市場大跌眼鏡。在所有市場分析預測人士中,僅有2人準確預測到了韓國經濟會衰退這一狀況。
從分項數據看,韓國政府支出環比增長0.5%,居民消費更是凈增1.09%,雖然建筑支出環比下滑3.8%,但對于這個已經過了基建投資高峰期的經濟體,這一數據并不足以將整體GDP增幅拉到負區間。而更致命的恰恰是出口表現。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韓國2017年四季度出口環比重挫5.4%的狀況,才是對其經濟的致命一擊。這也是該國自1985年以后32以來錄得的最大出口環比降幅!
鑒于自2013年以來,韓國已經取代了日本,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貿易進口來源國,因此,投資者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韓國對華出口領域遭受的挫折,可能是拖累其經濟陷入衰退的元兇。這一猜測乍一看也并非全無道理,因為在2016年底,由于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導致中韓兩國關系交惡,中國游客赴韓國數量銳減,并且漩渦中心的樂天集團也被迫從中國撤資,這不禁令大家猜測中韓關系的趨冷可能對韓國賴以生存的出口產業構成重擊。
但事實上,根據先前的數據,盡管由于中國抵制韓國部署薩德,導致訪韓游客減半,但2017年前10個月,韓國對華出口依然增長了13.4%。而此后,在韓國新總統文在寅上任之后,中韓雙邊關系在來2017年下半年繼續回暖。因此,韓國GDP在2017年末意外錄得衰退的這口“鍋”,真的不該扣在中國頭上。
事實上,正如投行高盛所指出的那樣,韓國在2017年下半年三、四季度分別錄得6.1%和5.4%的出口“斷崖”式下降,罪魁禍首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換而言之,由于美元匯率在2017年全年未如各界預期的那樣進一步升值,反而,美元指數持續走低,令韓元相對美元匯率于是反向走強。而錯判形勢的韓國央行卻在11月份時錯判形勢,盲目跟隨美聯儲加息,這讓該國出口企業的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
而在2018年開年以來,美元還在繼續跌跌不休,亞洲貨幣相對美元都創出新高,更令市場懷疑:惡意貶值美元的進程,本來就是美國特朗普政府開打的貿易戰的一部分。而美國商務部之前把產自韓國的洗衣機列入懲罰性關稅名單一事,則更凸顯了跨太平洋貿易過程中的劍拔弩張。
或許,特朗普在貿易領域的咄咄逼人,反而會促進亞洲經濟體之間進一步“抱團取暖”。1月份前20天的數據顯示,韓國對華出口再度同比增加超過10%,或許就是中韓雙邊關系已經在進一步“解凍”之后繼續趨暖的最有力信號。而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滿心期望2月份的平昌冬奧會能夠有效提振其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從而避免出現20以來首次連續兩個季度GDP負增長的“技術性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