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購餓了么,真相遠比你想象得更復雜。
業內盛傳阿里即將全資收購餓了么。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即將改變,之前餓了么、美團、口碑三足鼎立的局面,演變成阿里與美團的終極對決,巔峰大戰一觸即發。
阿里、美團對決外賣戰場
2月26日下午,有消息稱阿里即將全面收購餓了么,雙方已簽排他性協議,阿里將在3個月內按95億美元(每股0.6517美元)現金收購餓了么全部股份。目前,當事雙方均對此不置可否。
但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在此之前,阿里已經是餓了么最大股東。數據顯示,2016年8月、2017年4月阿里攜旗下螞蟻金服分別對餓了么投出12.5億美元、4億美元,阿里系對餓了么持股比例持續攀升至32.94%,成為其最大股東。
阿里與餓了么交好之際,也是阿里與美團交惡之時。2011-2014年期間,阿里都是美團的投資方,雙方相處融洽。但此后雙方關系漸行漸遠,近年來阿里也在不斷減持美團持股。騰訊也取代阿里位置,進入美團投資陣營,美團也日漸向騰訊陣營靠攏。
有傳言稱阿里與美團交惡源于阿里旗下口碑外賣的崛起,也有聲音認為阿里的“中心化模式”太過強勢,打亂了王興為美團制定的發展計劃,但毫無疑問,阿里已經走到美團了的邊緣地帶,而騰訊則與美團如膠似漆。
這是阿里最不能容忍的。但阿里不會坐以待斃,而是通過慣用的“買買買模式”增加籌碼。餓了么作為中國最大的餐飲O2O平臺,尤其收購百度外賣后,實力更甚從前,直接碾壓美團,自然引起阿里關注。
據易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我國外賣交易市場總規模達667.3億元,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81.8%,其中餓了么加百度外賣合計份額高達49.8%,占據半壁江山,美團外賣則占據43.5%。
據業內傳言,早在2017年中旬,阿里已就合作事宜與餓了么進行接洽,至今尚未定論或與阿里一貫強勢的作風相關。早在2015年,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曾表示,餓了么不把自己當成純互聯網公司,也不把自己當做外賣公司,而是類似阿里這樣的“餐飲淘寶”。自比淘寶的餓了么創始團隊不甘人下,甚至淘汰出局。
事實上,餓了么鋒芒畢露,垂青者不止阿里一家,美團也曾向其伸出橄欖枝,時間更在阿里之前。2015-2016年期間,張旭豪與王興多次會面商談合作事宜。但對于餓了么和美團合并成一家新公司的可能性,張旭豪表示,“如果是我們來主導這家公司,我們并不是很排斥的。但如果是對方來主導,我們是比較排斥的。”歸根結底還是糾結于主導權問題,雙方商談最終不了了之。
那么,對主導權如此看重的餓了么,如今為何放棄底線,甘于被阿里收編?這或許與坊間流傳的一份對賭協議相關。傳言稱2016年底,餓了么與阿里簽訂一份業績對賭協議,目標是2018年3月底前實現盈利。倘若對賭失敗,阿里將接管餓了么的財務,技術、人資等業務。但餓了么與阿里均否認該協議的存在。
外賣戰爭背后的新零售戰爭
如今,阿里收購餓了么一事重燃希望。倘若阿里成功收購餓了么,其在餐飲O2O的行業地位將再上一個新臺階,與美團在外賣市場的雙雄對決不可避免。又因騰訊是美團的投資者,阿里收購餓了么一舉,也被外界解讀為阿里對抗騰訊的關鍵一步,而最終目的是與騰訊爭奪如火如荼的新零售市場。
近年來,新零售概念蒸蒸日上,互聯網巨頭爭先恐后入場。阿里在旗下品牌盒馬鮮生成為行業標桿后并未止步,而是通過慣用的買買買模式不斷添加砝碼。目前,阿里旗下已擁有銀泰商業、高鑫零售、盒馬鮮生、淘咖啡等業務板塊,基本涵蓋百貨、商超、生鮮電商、無人店等多種業態。年后阿里再出手,以54.53億元投資獲取居然之家15%的股權,新零售版圖再下一城。
同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也對新零售情有獨鐘,緊隨阿里身后步步為營。自去年12月投資永輝超市及其旗下自創新零售品牌超級物種以來,騰訊在新零售領域的布局不斷擴圍。先是與永輝聯手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后攜手戰略合作伙伴京東、蘇寧、融創與萬達商業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近期又對海瀾之家發起強烈攻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同為互聯網巨頭,但阿里與騰訊的公司基因不同,雙方采取的合作模式也大相徑庭。阿里在合作中絕對強勢,凡事要求掌握管理上的主動權,而將合作方的管理層排除在外,甚至直接踢出局,市場方面對此多有詬病。而騰訊則表現的相對寬容,不僅在資金方面對合作方給予大力支持,甚至給合作方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流量,這為騰訊贏得市場口碑,也讓潛在合作方對騰訊伸出的橄欖枝更易動容。
幾輪戰役下來,阿里與騰訊在新零售領域的競爭之勢愈演愈烈。此番阿里對餓了么的收購事宜,因騰訊與美團的親密關系更具看點。而事態將會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