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四大件”到中國“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正在以其全新的運營模式成為中國居民繼公交地鐵、小汽車外的第三大出行方式,同時隨著ofo與摩拜兩大中國共享單車巨頭踏足海外擴張之路,全球共享單車市場也正在被迅速激活。
共享單車以其便捷舒適、節能環保、智慧運維等特點深受全球用戶喜愛,其本身就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讓用戶欲罷不能。目前,共享單車活躍用戶已遍布全球,其中,以中國、新加坡為主的亞洲地區最為火爆,英國、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市場次之,美國市場也熱度初起。
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發布的《共享單車全球發展報告》顯示,在海外市場,ofo海外版App最新周活躍滲透率為0.0187%,穩居第一。摩拜和oBike的最新周活躍滲透率分別為0.0107%、0.0106%,中國香港共享單車品牌Gobee.bike和美國共享單車品牌LimeBike分列第四、第五。
另據獵豹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已達2.27億,預計未來兩年將達到3.06億,海外市場仍有5-10倍的增長空間。
面對巨大的市場增量,共享單車行業可謂虎狼環伺。不僅有來自中國準備大肆開疆擴土的ofo與摩拜,各國的共享單車企業都在躍躍欲試,試圖分食這快巨型奶酪。據悉,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超過1000家公司涉足該行業,其中,具有代表性oBike、LimeBike、Pony Bikes等企業實力不容小覷,另外,國際出行巨頭Uber也在伺機入局。可見,中國共享單車企業的出海之路必然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對抗。
首先面對的就是本土企業的頑強抵抗。新加坡是ofo、摩拜海外擴張的第一站,他們最大的阻力就是本土品牌oBike。當時,oBike已經憑借清晰的市場定位和成熟化的服務體系占據了新加坡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摩拜與oBike雖僅一字之差,但市場地位卻千差萬別。直到去年9月份,ofo在摸清用戶習慣,打通政府關卡,以校園+城市的模式放大單車投放量后,情況才發生戲劇性的轉折。由于ofo騎行體驗極佳、線下運維精準、價格優勢明顯,自9月份ofo海外版App周活滲透率就開始持續飆升,一個月后反超oBike,此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至今已增長近9倍。
其次,來自有樁共享單車企業的狙擊也不容小覷。法國有著悠久的自行車共享歷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velib以其低廉的使用價格在法國擁有較高的市場滲透率,目前已擁有1750個站點和23600輛自行車,同時,為了方便用戶使用,滿足市場需求,還推出了線上查詢租賃app“Vélib'”。
來自中國香港的Gobee.Bike就因水土不符宣布退出法國市場。ofo入駐巴黎時已經在全球19個國家超250座城市開展運營,擁有全球不同地域、國家、文化環境中超2億用戶的服務經驗,對本土化運營、用戶開拓和海外市場競爭手法都相對成熟,所以ofo雖然不是第一個入駐法國的共享單車企業,但卻憑借自身經驗,完美抵御來自velib和oBike、Pony Bike的雙重夾擊,抓住有限的市場空間,實現逆襲。
另外,城市政策、地理環境和居民交通習慣也會對中國單車的出海造成阻礙。美國是對共享單車投放控制最為嚴格的國家,只要涉及單車項目,都需要先和政府溝通,獲得許可后才可落地,“先上路,后規范”的套路在美國市場恐怕行不通。不過,國內共享單車也迅速適應了這樣的政策環境,并在美國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2017年8月,ofo進駐美國西雅圖,成功獲得美國當地主管部門發放的運營許可證,成為第一家在美國城市中運營的中國共享單車企業。
中國共享單車的海外擴張之路,顯然不會一帆風順,不過ofo和摩拜依托海外市場的先發優勢,都已經取得了不俗的階段性成果。截止2017年底,ofo已入駐全球21個國家,運營城市超250城。摩拜至今也已入駐11國。ofo和摩拜不僅在全球市場排名高居前兩位,也積累了豐富的海外國家拓展經驗,為應對各種類型的海外市場競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3月13日,ofo小黃車還宣布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資本的加持必然會為ofo的全球化發展目標提供更強力的保障。有理由相信,未來在全球范圍內會有更多的用戶選擇中國的共享單車,中國的共享單車企業也會成為全球競爭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