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的監測器監視著井底情況
9月18日,從廣西灌陽縣委宣傳部獲悉,位于灌陽縣新圩鎮和睦村的酒海井已打撈20例遺骸,疑似1934年在此犧牲的紅軍戰士。
灌陽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余旭生表示,相關打撈工作已開展一個月,目前仍在進行中。據目前掌握的情況,所發現的遺骸有被繩索捆綁,甚至被綁石頭的痕跡,這與老紅軍此前的口述材料有對應關系,但這批遺骸是否系紅軍遺骸,還有待有關專家鑒定與論證,該縣將會對外通報相關情況。
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系的學生在整理遺骸,記錄數據
老紅軍口述:百余名紅軍被捆綁后丟入酒海井
此次發現疑似紅軍遺骸的地方名叫酒海井,位于廣西的灌陽縣新圩鎮和睦村。
余旭生告訴澎湃新聞,酒海井的“井”是天然形成,猶如盛酒容器,井口直徑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因其形,取名酒海井。
余旭生的文字材料顯示,在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經灌陽過湘江、突破蔣介石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紅三軍團第五師為了掩護中央縱隊和紅軍后續部隊渡過湘江,在灌陽縣新圩阻擊從恭城與賀州趕來的國民黨桂系部隊,戰斗異常慘烈,重傷員安置在設在下立灣村“蔣氏祠堂”的臨時救護所,戰斗結束后,由于形勢緊迫,紅軍來不及將重傷員轉移,國民黨反動派伙同當地的土豪劣紳將救護所里的100多位紅軍重傷員捆綁,殘忍地丟進酒海井里而致全部犧牲。
余旭生表示,上述史實可與老紅軍的口述佐證,一名叫劉來保的老紅軍口述稱,1934年,劉來保在戰場上身負重傷,倒在酒海井附近的山上,目睹了百余名紅軍遇難的悲劇。劉來保回憶,當時,他躲在山附近的樹后,看到上百名紅軍被繩子捆起來,甚至綁上石頭,隨后被丟入酒海井遇難。
余旭生表示,除劉來保的回憶、口述資料,以及當地村民口耳相傳,對照紅軍過灌陽的歷史背景和史料記載,結合上世紀70年代因干旱,當地村民抽水后發現了一些骸骨等情況,今年8月13日,灌陽縣啟動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勘探打撈工作。
李法軍教授正在粘合遺骸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