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種下的梭梭樹看起來不起眼,但在接下來幾個月,它會慢慢變綠、煥發生機
財經365訊 綜合中新網、界面新聞報道,現在,多款App退出“互聯網+公益”項目,用種樹的方式實現低碳目標。去年,螞蟻金服推出了“螞蟻森林”,該功能記錄用戶日常活動的碳減排成果,并計算為相應的“能量”去種養一棵虛擬的樹。當這棵虛擬樹長成后,螞蟻金服及其公益合作伙伴就會在現實中種下一棵真實的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螞蟻森林”用戶超過2.3億,在內蒙古阿拉善等地區累計栽種1025萬棵樹苗,種植總面積超過16萬畝。
去年8月,螞蟻金服推出了個人碳帳戶平臺“螞蟻森林”。該平臺是一種綠色金融工具,通過特殊的碳排放計算體系,量度使用者日常活動的碳減排成果。用戶的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納交通罰單、網絡掛號、網絡購票等等行為,都會被計算為減少相應碳排放的“能量”,從而可以在支付寶內種養一棵虛擬的樹。當這棵虛擬樹長成后,螞蟻金服及其公益合作伙伴就會“買走”用戶的“虛擬樹”,并會以用戶的名義,在現實中種下一棵真實的樹。
一株梭梭樹可固定十平方米荒漠
這一充滿互聯網方式的公益行為自推出后,一直深受年輕用戶的喜愛,不少用戶表示,“螞蟻金服”成了自己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有人說“習慣走路去上班,反而看見了更多的風景”。通過“螞蟻森林”,人們就這樣為千里之外的荒漠作出了貢獻:梭梭樹看起來并不高大,但一棵成年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能有效遏制荒漠化趨勢,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截至2017年8月底,“螞蟻森林”用戶超過2.3億,累計減排122萬噸。在內蒙古阿拉善和鄂爾多斯、甘肅武威等地區,已累計栽種1025萬棵樹苗,種植面積超過16萬畝。
累計減排達122萬噸
高女士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她表示自己在“螞蟻森林”一周減排了762g,“以前對于走路、并車、線上支付等的認識,只會停留在省錢、便捷的觀點上,沒想到這些行為能夠為減排、環境保護做出貢獻,自己也覺得開心。”
王女士是北京人,對于“虛擬樹”養成“真實樹”這種事,她表示很有意義,“在城市里自己種樹不太現實,如果通過自己日常的低碳行為,每天一點點就能養成一顆真正的樹,那就太有意義了。”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