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稱,樂視與萬達是2017年最為失意的企業。但是,又認為,這兩個企業最后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局。萬達挺過來了,且挺出了新意,特別是騰訊、蘇寧、京東與融創的引進,更是挺出了新的希望與期待。相反,樂視卻倒下了,倒得沉悶而快速,讓所有與樂視有關的人都束手無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萬達和樂視兩個“最為失意”的企業,最后結果迥然不同呢?樂視的接盤者——孫宏斌曾在融創中國2017年中期業績發布會現談到樂視時表示,就是因為老賈不堅決,就應該堅決該賣的賣,該合作的合作。老賈手上拿了一把好牌打的這么爛,這就是因為沒吃過虧,吃了虧下次就知道了。對王健林,則推崇備至。并在外界對王健林有不恭之處時,在微信朋友圈予以反擊,公開表示,“萬達是世界級的優秀企業,王健林是我最尊敬的優秀企業家?!?/span>
雖然有人認為,孫宏斌此舉,不排除與王健林有生意上的往來有關,是在討好王健林。但是,又不能不承認,與賈躍亭相比,王健林在生意場上的掌控能力和審時度勢能力確實要比賈躍亭高得多,也果斷得多。也許,與王健林經歷的風風雨雨多也不無關系。如果還是經歷過各種風風雨雨,王健林在處置危機時,也不會這么果敢、這么堅決、這么當機立斷。要知道,在2016年的12月,王健林還公開表示要超過迪士尼呢,到了2017年下半年,就賣掉了萬達的文旅項目。沒有當機立斷的決心,是做不到的。
筆者并不否認孫宏斌對賈躍亭的評價和對王健林的推崇,如果賈躍亭也象王健林一樣早點轉讓資產,樂視可能就不會這么快就出現危機,甚至仍在光鮮地活著,仍在享受著樂視帶來的各種光環和滿足。
需要注意的是,轉讓資產并不是企業能夠化解危機、緩解矛盾、突出重圍的最有效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尤其象樂視這樣的企業,縱然早點轉讓資產和股權,也未必能夠走出困境、能夠擺脫危機。因為,按照樂視的資產負債關系,就算轉讓所有資產,也是無法償還所有債務的。也就是說,樂視是嚴重資不抵債。萬達則不同,萬達遇到的是資金問題,而不是企業資不抵債。只要做好有效資產的轉讓工作,是有能力走出困境、擺脫危機的。事實也證明,兩家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也是必然會出現這樣的差異的。
事實也是,王健林與賈躍亭最大的區別在于,如何把概念和實體有效結合起來,既能有效發揮概念的作用,也能把實體做好。我們知道,王健林也做概念,包括文化旅游、影視、體育等,都是概念。但是,他決不會為做概念而做概念,而是把概念寓于實體之中,讓概念實體化。自然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即便遇到困難,也能通過實體產業的調整和資產的轉讓等,化解遇到的危機和困難。對萬達來說史,盡管2017年最艱難的一年,但是,通過合理轉讓資產,度過了危機,且走出了一條輕資產的轉型之路。
與王健林不同,賈躍亭則選擇了圍繞概念做實體,將實體寓于概念之中。這種格局,如果在市場繁榮時,還能勉強維持。畢竟,資本也要尋找出路,有如此誘人的概念,還是能夠吸引到投資的。但是,一旦經濟陷入低迷,市場不再繁榮,資金鏈風險就會立馬誕生,并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更重要的,由于平時更多的是靠概念融資,導致負債不斷積聚。因此,在遇到困難時,實體產業也無法幫助企業脫險,沒有足夠的資產可以轉讓。這也意味著,概念是不能幫助實體產業化險為夷的,也是沒有能力把企業轉危為安的。樂視的結果,就是賈躍亭過度強調概念、過度依賴概念的直接后果。
也正因為如此。王健林2017年的沉著應對能夠成為化解風險和矛盾的正面教科書,供其他企業學習,供希望創辦企業的人學習。而賈躍亭則只能成為負面教科書,給其他企業提供血的教訓,給創業者從負面提供借鑒機會。
隨著王健林破解危機的各項措施逐步到位,萬達走輕資產之路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了。而賈躍亭盡管也在繼續努力著,爭取樂視不死在自己手上。但不難看出,王健林臉上已經露出了絲絲笑容,而賈躍亭則仍然在苦苦支撐,毫無走出困境的跡象。能否走出,需要時間來檢驗。
從總體上講,王健林和賈躍亭都在2017年提供了一本教科書。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本可以復制和學習的教科書,后者則是一本需要用眼淚感悟和吸取教訓的教科書。原這兩本教科書能夠讓更多的企業家受益,讓更多的企業能夠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