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及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數字貨幣、P2P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不斷涌現,但其高速發展過程中也蘊藏了各種風險。為提前阻隔并控制風險,監管部門推出了系列監管措施。
以比特幣為例,市場數據顯示,今年2月6日下午,比特幣價格跌破6000美元,翌日其價格反彈至8000美元上方,但與去年12月18674美元高位相比,已跌去逾六成,風險可見一斑。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認為,目前全球范圍對比特幣持嚴格監管態度,中國監管部門禁止比特幣交易的政策態度,有助于提前隔離并控制風險。
蘇寧金研院高級研究員洪蜀寧說,中國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政策態度雖已趨緊,但政策對數字貨幣“一刀切”的概率不大。他分析,強監管的目的是維護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定,未來對大規模數字貨幣交易仍會加緊清理。
網貸平臺或現退出潮
較之數字貨幣,中國對網貸行業的監管也持續增強。網絡金融公司融360提供的數據稱,2017年內地網貸平臺累計成交量升穿2萬億元人民幣,而同期,出現的“問題平臺”合計703家,其中53.34%宣布“停業”,12.09 %為“跑路平臺”,22.19%的“問題平臺”出現提現困難。
為防范風險,依據銀監會“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各地將在今年4月末前完成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并在6月末前全部完成。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地監管部門已相繼推出“網貸平臺備案細則”,預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將有P2P平臺獲得首批備案。
據悉,今年是網貸業備案制度元年,鑒于現時平臺整改并不樂觀,首批獲備案的平臺數或不超400家,隨著監管的不斷加碼,今年網貸平臺或現退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