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觸角不斷延伸,這一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新經濟模式下的理想潤滑劑。當前,無論從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還是從活躍用戶人數、累計交易額看,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要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過去,互聯網金融由于一度進入野蠻生長階段,導致龍蛇混雜,各類問題頻發,平臺跑路之類的事件更是為整個互金行業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互金行業的大洗牌
不過隨著監管面的迅速介入,2016-2017年互聯網金融進入了一個“大整治”的階段,光2016年監管面就連發了6大政策,使得整個行業的開始進入劇烈的“洗牌期”。
而這六大政策中,在2016年8月24日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引起了最多的熱議。
在8月24日當天,中國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提出網貸平臺資金必須通過銀行存管,個人和法人在同一網貸平臺最高只能借貸20萬元和100萬元,在多個平臺最高只能借貸100萬元和500萬元。
這一監管政策的出臺,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對于投資者來說,銀行存管無疑是增加投資安全性的有力保障之一,而對于平臺而言,銀行存管門檻極高,不論是技術還是資金對平臺的要求都非常嚴苛,這就給那些新建平臺或者實力不足的平臺出了一道大難題。
而對于具有足夠資金并擁有強大實力的平臺無疑是重大利好,利用監管掃除不合規平臺的機會實力平臺可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對企業發展提供強勁的推動力。
一些小平臺的負責人甚至哀嘆,政策規定的高透明度、銀行存管以及資金儲備的標準太高,小平臺賺錢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互聯網金融終究將變成大資本的競技場!
從目前的互金行業發展形勢來看也確實是這樣,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之下,互金行業開始呈現出一種驚人的淘汰率,政策推進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凡跟不上政策監管落地的平臺則一律被清出市場!
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500家的不合規平臺被清退出局!
互聯網金融將建立和股市、銀行一樣的長效管理機制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通過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特別是為服務中小微企業及個人移動支付提供了極大方便。但同時,也增強了金融市場風險的涉眾性與復雜性。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但監管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行業基礎設施不適應監管要求,大部分從業機構尚未接入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相關經營狀況游離于國家金融統計體系之外,不同從業機構的各類標準、定價等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相關的法律制度體系尚不健全,互聯網金融立法不夠與時俱進,現有金融管理類法律法規等與互聯網金融存在使用不匹配的情況,對消費者的保護尚不完善。同時,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容易產生監管套利。”
鄭之杰認為目前的監管策略,雖然已經逐步完善但還缺乏一個相對穩固的可持續性機制,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議設立長效監管,以“類銀行、類證券”化的高標準來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
對此,多位互聯網金融大佬紛紛表示支持。
空中網旗下唯一投資理財平臺——空中金融CEO賴效綱先生就認為:“鄭委員的提議是極具前瞻性和建設性的,作為互金行業的從業人員,我們非常希望監管面能夠出出臺一套,統一的,長效的管理機制和辦法,使得平臺能夠有一條清晰的合規道路可走。只要方向對了,在細節整改方面,相信真正具備合規實力的平臺都沒有什么問題。”
正所謂監管落地后,是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小平臺備受“碾壓”,一邊是大平臺們摩拳擦掌準備“搶占地盤”。而互聯網金融也已經從“天下大亂”的戰國初年,進入到了“群雄爭霸”的關鍵時期,最終,是否能有平臺敢于捏住市場脈搏最終匡扶四海,一統天下就要監管政策以及市場選擇了。
但對于投資人來講目前投資互金項目倒是比過去安全而且省心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