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億元投資新樂視智家后,京東再度出資3億元入股TCL旗下互聯網電視子品牌雷鳥,積極搶奪客廳經濟的彩電大屏入口。
TCL公告顯示,雷鳥與京東將開展基于互聯網基礎能力、內容及服務、生態資源等領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共贏。
具體來看,雙方將在業務層面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廣告系統、電商和物流服務、會員帳戶統一管理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探索AI(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以及在智能大屏和智能家居場景下的應用研究,借助各自優勢共同開拓市場、共享客戶資源和服務能力,提升用戶體驗和用戶變現效率,推動家庭大屏生態快速發展。
不難看出,京東與雷鳥的合作并不局限于自身擅長的零售領域,而是上升到AI等高科技、深層次級別。要知道,AI和大數據是TCL三大技術戰略重心之一,其香港研發中心就主要圍繞智能終端產品的應用場景,開展AI技術開發和AI領域基礎技術研究。
而AI也是京東發力技術化的重點,以電商為主體,以交易數據、云計算為機器深度學習的基礎框架,涵蓋智慧供應鏈、智慧物流、智慧賣場、智能客服等領域。因此,雙方在AI領域合作前景廣闊,包括AI通用技術、AI場景應用。
反觀京東與新樂視智家的合作,則僅局限于零售領域。用新樂視智家的話來說,將與京東在開拓線上零售和O2O合作。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投資3億元,為何京東與雷鳥、新樂視智家的合作力度反差如此之大?
在我看來,京東對雷鳥、新樂視智家的態度截然不同,原因無外乎是看好前者前景、對后者前景以觀望為主。或許你會說,雷鳥僅成立1年,新樂視智家已深耕智能電視領域長達5年,前者進步再神速,也敵不過后者,即便其陷入困境。
這話不假,但別忘了,雷鳥并非孤軍奮戰,其與新樂視智家的比拼本質上是TCL與新樂視智家的較量,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雷鳥的優勢在于,既有海量用戶和平臺運營能力,又有TCL完整的液晶電視產業鏈作支撐,這也就解釋了其成立僅2個月便獲得騰訊4.5億元戰略投資。
當然,富二代創業的雷鳥表現也可圈可點。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雷鳥智能網絡電視終端運營的累計激活用戶達2354萬,日均活躍用戶數為1081萬,日均開機時長4.9小時,實現運營收入1.4億元。今年第一季度,雷鳥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激活用戶、日活、運營收入三項指標再創新高。
反觀新樂視智家,估值從2017年初的300億元,縮水至今年1月的120億元,再到4月融資按照90億元估值,背后是樂視電視銷量的不斷下滑。2015年、2016年樂視電視銷量分別為248萬臺、430萬臺,其在2016年高光時刻營收達到127.83億元,2016年底爆發的樂視生態危機直接波及樂視電視,導致其在2017年前三季度銷量僅為113萬臺,營業收入為49.73億元,同比大幅縮水。
利潤方面,樂視電視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在2015年、2016年分別為虧損7.31億元和虧損6.36億元,而在2017年前三季度為虧損8.55億元,難怪心灰意冷的樂視網前董事長會無奈地喊出“人有時候要敢叫日月換新天,有時候也要愿賭服輸”。
長遠來看,新樂視智家提出的聚焦大屏生態策略是正確的,短期業績波動屬于正常現象,但其業績斷崖式下跌則極不正常。同時,新樂視智家并未拿出行之有效的舉措來重獲供應鏈信任、提振消費信心,或者準確來說,其過于高估騰訊、京東、蘇寧、TCL等股東馳援的想象空間,才會盲目樂觀認為“已經迎來反轉”。
其實,四大巨頭聯手入股新樂視智家這一行為本身就耐人尋味。它們是各自領域的翹楚,既不差錢也不缺資源,投資額度均為并不起眼的3億元,出手謹慎折射出對新樂視智家信心不足。換個角度看,如果四大巨頭完全看好新樂視智家的未來,那投資的畫風是一家企業領投、其他企業跟投,甚至可能接盤。
如果新樂視智家將未來押寶在與四大巨頭的合作上,那顯然打錯了算盤,到頭來30億融資可能只是續命而已,不僅無法助力其找到出路,重回2016年的高峰更是幾無可能。反觀背靠TCL、騰訊和京東的雷鳥則大有可為,畢竟深層次合作擺在那里。
一言以蔽之,京東投資新樂視智家、雷鳥都是看中各自之于客廳經濟的價值,但組團投資、單獨投資高下立判,前者更多是防范風險,后者才是真正意義的布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