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朋友問我如何看待未來的豪華車市場的走勢。
我說了一個觀點,他覺得很有意思。
這個觀點很簡單就是支撐豪華車市的是富人,富人的體量和增幅決定了豪華車市的未來和走向。
如果我們沒有新的產業出現,就沒有新富階層的誕生,沒有新富階層,豪華車市市場就不會迎來重大利好,只能溫水煮青蛙。
當然,這個觀點是宏觀的,是排除但不否認一些豪華品牌的戰術性的擴容,比如說奧迪的下沉,二十萬不到就能買到一臺A3,它是在跟傳統B級車搶食。
事實上,豪華品牌產品下探所取得的市場意義的擴容,在豪華品牌整體份額中占比并不大,同時,豪華品牌在產品上也不可能無限下探,它是存在下探的邊界的。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為了鋪墊,突出“需求”的重要性。
在市場經濟中,所有的“供給”,都是服務“需求”的,這個邏輯也衍生出一句偉大的名言:
——顧客就是上帝!
因而從商品交還的角度來說,任何供給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消費者有充足的消費能力。
這是個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
但問題是,現在中國人正在變得沒有錢,可以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個公開數據,按照中國2017年82.71萬億元的GDP和13.83億人口計算,人均負債率為223.06%。不含外債,人均負債為13.34萬元;包含外債,人均負債為14.14萬元。
第二個則是拼多多的上市,這幾乎成為“消費降級”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為什么消費者沒錢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困存”。
拿膠東為例,部分縣城的房價漲幅在三年內達到了300%,從四千一路絕塵漲到一萬二三,全款變首付正在縣域經濟中普遍上演。
這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則,因為“去困存”導致的房價暴漲,消費者要優選選擇房子,而不是車子,這就導致汽車的消費被抑制了。
這時就出現了“消費降級”,原本買凱美瑞的,可以鼓一鼓買邁騰,買完房后只能買奇瑞,消費升級就升不動了。
二則,縣域經濟體是車企區域化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原先這是一片“藍海”,是銷售增量的所在,如今這里的消費者選擇房產,甚至還背負了沉重的貸款,消費就成了一片“死海”,車子就賣不動了。
這對于汽車制造商是嚴重的挑戰,因為生產計劃在年初就已訂好,糾偏的難度也很大,而一旦遇上縣域消費不振,就會導致了經銷商庫存高企。
數據顯示,2018年7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3.9%,環比下降5.3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警戒線之上,而這已經是該指數連續七個月超過警戒線了。
很多汽車制造商,甚至包括某些豪華品牌,還遭遇了來自經銷商的“維權”或者“退網”壓力。
這就是現實。
原本以為退出限政策下的一線城市,轉戰二線及以下的區域市場會迎來新的增量,但在一波去庫存之后,汽車制造商們的區域下沉戰略迎來一地雞毛。
而區域消費者也原本以為高房價離自己異常遙遠,一波去困存之后,他們也成為炒房團的一員,也開始按揭,開始節衣縮食。
居民的財富積累是需要時間的,沒有個三五年的“休養生息”是無法恢復之前的消費能力的。
這是個悲觀的現實,這也預示著汽車產業要迎來一個不長不短的“陣痛期”,過去的高增速、個增,很有可能在未來變成“負增”。
好在,全面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經來了,對于供給端這無異于久旱甘霖,汽車制造商可以更多的獲得來自銀行的資金支持,來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產品實力。
一切就像釣魚比賽,參賽選手已經準備好,餌已經準備好,釣具已經準備好,就看池塘里頭有多少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