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消費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快節奏的基本需求,特別對于身在外地的年輕人而言,一頓簡單的外賣快餐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
隨著百度外賣與餓了么合并,國內的外賣市場格局漸成,今年4月初,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宣布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么,另一方面,美團外賣平臺在今年5月初宣布完成日訂單量超過2000萬單。
根據第三方互聯網大數據監測機構Trustdata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美團外賣、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59%、36%和3%。而據《2017中國外賣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046億元,外賣市場潛力巨大,壟斷著整個網約車市場的滴滴甚至也忍不住想在外賣市場“插一腳”。
美團餓了么瓜分市場、滴滴外賣進軍,而我們叫的外賣更貴了
從今年年初開始,有消費者開始吐槽外賣價格上漲,而在小編的實際體驗中同樣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從當初的最低10元,已經漲到了現在的平均20元左右。
這種現象和網約車燒錢大戰時期高度相似。早在2014年左右,網約車市場群雄逐鹿,企業拿出上億元的補貼來搶占市場,戰火冷卻,市場格局漸成之后,人們已經很難再遇到幾年前1元打車的福利了。
對于外賣企業而言,到今天早已經在價格上達成了默契,燒錢搶用戶的節奏也已經放慢,而外賣的人工成本卻在不斷增加,因此出現的漲價現象也是可以理解。
不砸錢的外賣,開始“拼券”
無論你登陸餓了么還是美團外賣,你總會在首頁最明顯的位置看到關于“優惠券”的信息,5元特價菜準點搶購、9.9元的夜宵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看似福利的活動充斥著整個App,讓你目不暇接。
但實際上,你幾乎很難真的買到5元的特價菜和9.9元的夜宵。不管是餓了么還是美團外賣,每天都會層出不迭的送我們一些優惠券。但這些優惠券里還藏著不少貓膩,真正能用到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會打著滿減優惠的幌子進行變相推銷。
近些日子,IT之家小編通過美團外賣點了一份外賣,發現收到了一張滿20-15元的券,于是準備點餐用掉它。卻發現這是一張“互斥券”,使用過程中卻發現與店鋪自家的滿減券沖突,只能二選一,最終自己根本沒有收到優惠,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要送給我這張券呢?
每次登錄外賣App,贈送的滿減券讓你眼花繚亂
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某次點餐中,使用了某券之后的價格竟然比原價還貴了2元錢!
當然,一些折扣產品無法使用券等等,還有些是同一款產品,卻以不同的價格名稱存在。仔細發現,全是套路,作為消費者的自己很難收到真正的優惠。
在座的小伙伴一定產生過這樣的疑惑:
套路越來越復雜,還不如直接給個無門檻紅包來的實在。
直接告訴我付多少不好嗎?
掙的就是你們這些看不懂規則人的錢
我見過最深的套路,就是你們的假優惠
其實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并不在意一張券能優惠多少錢,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安安靜靜的點一份外賣,無需費勁腦力去思考用哪張券能得到真實的優惠。
既然消費者收到了券,那么身為企業你們就有義務讓消費者用掉,反之,用不掉的“優惠券”,那還能叫優惠券嗎?
其實,對于一張小小的優惠券,背后還藏著經濟學問題和消費者心理學問題,很多時候,“優惠券”已經脫離了本質,成為了廠商們推廣營銷的載體。
通過眼花繚亂紅包券吸引你點擊,當然你真正使用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并沒有受到多少真正的優惠——但是沒關系,把你吸引入店鋪廠商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