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期的擾動剛平復,月末效應又來襲,貨幣市場緊張氣氛趨濃。好在月末效應已是強弩之末,但本周逾萬億元的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給資金面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本周央行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到期量高達10070億元,為年初以來第二峰值。機構分析認為,中短期內市場資金面仍面臨考驗,再考慮到平抑債券市場過度波動的需求逐漸上升,央行對到期逆回購和MLF進行適量對沖合理且必要。進一步看,低超儲率造成的制約依舊明顯,年底前內外不利因素仍不少,資金面不乏隱憂,但在央行精細化調控的作用下,保持緊平衡仍是大概率事件。
流動性好景不再
今年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月中收緊、月末轉暖的一幕并未在10月份繼續上演。在有驚無險地扛過上旬的短暫波動、平穩度過整個中旬之后,資金面的好日子在10月下旬戛然而止。
上周流動性趨緊,貨幣市場利率重新走高,至本周初仍未見緩和。交易員稱,30日,銀行間市場資金面延續上一日趨緊的態勢,機構對中短期資金需求均旺盛,但大型銀行出資不多,供求緊張態勢有增無減,非銀機構融資難度較大,資金利率繼續走高。
30日,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間債券回購利率紛紛上漲,隔夜利率上漲2基點至2.78%,7天期回購利率因可跨季而上漲近10基點至2.96%,可跨年的2個月回購利率上漲30基點至4.57%,更長期限品種的成交稀少。
交易所市場債券回購利率波動更大,印證了月末非銀機構融資溢價上升的態勢。上交所各期限回購利率保持上行,隔夜利率連續第5日上漲,盤中漲幅超過8%,收報6.795%,上漲166基點;跨月的2天期回購上漲219.5基點,收盤站上7%。截至當日收盤,上交所7天及以內各期限回購利率全部高于5%。
在資金面總體偏緊的局面下,結構性緊張的特征較顯著。有交易員稱,月末銀行向外拆出資金意愿下降,尤其是以質押信用債為主的非銀類機構融資難度加大,紛紛轉道場內市場尋求融資,階段性加大交易所市場供求矛盾,推動交易所市場資金價格大幅走高。
多重因素疊加
這一輪流動性波動發端于24日前后,同樣伴隨著財政收稅。
通常每月前15日為增值稅、消費稅等稅種的征期。因國慶和中秋“雙節”假期,今年10月主要稅種征期截止日延后至25日,相應減少了10月中旬流動性擾動因素,加上央行從10月中旬開始投放較多流動性,在財政收稅影響集中顯現之前,市場資金面一直保持平穩偏寬松。但到24日前后,隨著稅期影響加大,資金面開始收緊。
盡管稅期延后,但10月央行沒有將流動性“填谷”操作延后。從10月13日一次性足量續做全月到期MLF開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連續實施流動性凈投放,到25日稅期結束也沒有停止。期間,央行還首次開展63天期逆回購操作,進一步豐富逆回購期限組合。
30日,央行開展1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包括700億元7天期、300億元14天期和500億元63天期,在足量對沖當日1100億元逆回購到期之后,凈投放400億元。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2個交易日,央行通過MLF和逆回購累計投放資金22480億元,實施凈投放10285億元;全月凈投放超過5800億元。
市場人士認為,10月為繳稅大月,并且稅期后延,靠近月末,易造成疊加擾動。10月份財政稅收規模較大,過去4年均超過5000億元。
某券商債券投資經理表示,今年以來企業盈利狀況繼續改善,財政增收形勢較好,相應加大了財政收稅對流動性的影響。雖然目前繳稅影響消退,但銀行剛經歷一波超儲消耗,又迎來月末,自身資金也不富余,向外出資更少,使得資金供求較緊張。
好在月末效應在跨月后有望消退,但本周超過1萬億元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或給下月初資金面蒙上陰影。公開數據顯示,本周有80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五(11月3日)還有2070億元MLF到期,到期回籠量達10070億元,僅次于2月11日至17日當周的10515億元,為年初以來第二峰值。
面對巨額流動性工具到期,央行如何應對無疑將是決定短期資金面波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