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大多數人花了幾年時間,專注于自己工作的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在工作上漸入佳境,幾乎憑經驗就可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了,這種經驗和能力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榮譽和滿足,因此,大部分職場人很容易沉迷在這種工作狀態中,把這種專長當成自己的價值。
被嫌棄的中年人
在職場上有一個“35歲現象”,也被稱作“被嫌棄的中年人”現象,很多用人單位都會在招聘信息上明確標注年齡在35歲以下,為什么35歲左右的中年人會這么不受待見呢?原因就是在“能力陷阱”這個問題中,35歲左右的中年人可以說是受到危害最大的一個群體。
一個剛入職場的“愣頭青”往往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他們敢于試錯,在工作中往往能跳出常規的思維框架,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
而35歲左右的中年人身上,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是經驗和套路,十幾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他們非常擅長做某一件事,可以從中得到豐厚的榮譽和報酬,越做越擅長,越擅長越愿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經驗,但卻長期陷在“能力陷阱”中,靠著積累的經驗工作,喪失了想象力和試錯的勇氣。
此外,35歲左右的中年人,在體力上,他們大多已經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身體素質早就沒有年輕人那么能扛了,他們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就在心里告訴自己要注意保養了,而對年輕人來說,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也許只是家常便飯。在精力上,35歲左右的中年人大多已經有了家庭,這就意味著工作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工作還有很多牽絆;而那些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讓工作填滿自己的生活。所以,存在即合理,35歲左右的中年人被嫌棄并非空穴來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跳出“能力陷阱”,擺脫“被嫌棄”的窘境呢?
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在35歲左右的中年人眼中,工作往往意味著身份的象征和謀生的手段。前一陣在朋友圈流行一篇爆文,叫《別錯把平臺當成你的本事》,講的是許多人因為身在大公司工作,平臺好,結識了許多牛人大咖,時間一長,莫名產生了一種優越感,逢人就談“那個誰誰我認識”“那個大咖跟我吃過飯”等等,這其實是一種錯覺,錯把平臺當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平臺再好,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厲害的不是自己。
埃米尼亞·伊貝拉提出,想要正確認識能力,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你需要重新定義你的工作,把你的工作當成一個交流的平臺來學習并去做一些新的事,慢慢擴展你工作的范圍,提升你工作范圍外的表現力。
先行動后思考
埃米尼亞·伊貝拉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有多少人曾經嘗試過改變,大概90%的人都會說他們有做過嘗試。但問到結果時,很多人都認為惰性、習慣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總會減慢他們改變的步伐。如今社會節奏太快,資源有限,很多人只能把所有精力放在目前的工作上,我們不僅沒有時間去思考當前的事情,更難抽出時間去思考什么時候是最佳的轉變時機。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書中強調了一點:也許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告訴你,三思而后行,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增強自我意識,但作者認為,內在洞察力是外在表現力的反映,而并不是創造外在表現力的源泉,你需要把傳統的“先思考后行動”轉變過來。
跳出你之前的專業領域,以行動作為起點,而后進行反思,無論是你決定跳槽到一個新的公司,還是開展一個新的事業,又或者是待在原來的崗位,都需要這樣一種新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過程和結果,哪個重要
面臨任何職場人中年必然失業的詛咒,成為一名出色的職場人并不是一個項目或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所有的邏輯理論告訴我們,即使“三思而后行”,也很少會出現你所期望的進程,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道德經》里,老子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你要能適應所有環境,即使你并不喜歡的環境。即使將你放在一個你的能力有所局限的環境里,也照樣要能適應它,主觀能動地改變它,讓自己變得無比強大。
人不應該只局限在一個形象里,而要能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里,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把水倒進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狀;把水倒進瓶子里,它就是瓶子的形狀。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