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最新財報季后,軟銀近乎“清倉式”減持阿里,段永平管理的基金也賣出阿里、重倉拼多多。
這和兩家公司當下“一進一退”的態勢,截然相反。
最近一年,阿里凈利潤增長曲線“旱地拔蔥”,拼多多則拐頭直下,二者差距一步步拉大,八個拼多多才能掙出一個阿里。
資本市場也上演類似“剪刀差”:一年前,阿里眼看著拼多多搶走“電商一哥”位置;如今,又輪到拼多多仰望幾乎2倍市值的阿里。
一個是電商基本盤企穩后向著“大消費+AI”平臺進擊,另一個是高增長神話隨著電商不再“唯低價論”走向終結。
一進一退,顯而易見。
但商業發展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正如去年今日,哀嘆“阿里走下神壇”的人,持票至今將賺取近50%的收益,現在不被看好的拼多多,或許也能在時間里釀出美酒。
反之,此刻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阿里,也有概率像曾經春風得意的拼多多一樣,將來轉入低調。
在電商江湖里,企業“進”與“退”的狀態改變,讓行業主旋律從來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那么,進退之間是否有規律可循?這又是否會影響企業的長期價值呢?
不同的“進退哲學”,寫在公司的基因里
同樣是出海,阿里國際把支付寶、菜鳥、阿里云等兄弟業務一并帶了出去,走“大而全”路線;Temu卻“輕裝上陣”,不建物流、不做支付、不搞內容,專注賣貨。
不同路徑背后,是阿里與拼多多有自己的“求進哲學”:前者是從電商向外的“相關性擴張”,后者是以電商為焦點的“同心圓擴張”。
簡單理解,阿里不僅想掙電商生意的錢,從用戶下單、支付到收快遞的整個交易鏈條,其都要分一杯羹,板塊間流量互導、能力共享。
拼多多無論是從前的百億補貼,還是當下的農研專項、電商西進,始終圍繞“做大做強電商”下功夫。
而路徑的分化,也導致兩家公司辦事風格大不相同。
阿里打仗,往往是“三板斧”——戰略定調、小目標插旗、自上而下的OKR體系壓陣,先把拳頭揮出去。
拿AI來說,吳泳銘宣布“用戶優先、AI驅動”戰略后,蔡崇信轉頭立下“三五年內所有業務注入AI”的軍令狀,各BG考核表上隨即多出了AI這道必答題。
拼多多則不同,一切用數據說話,貫徹“ROI第一”。
比如2024Q2.正在海外攻城略地的Temu,突然將美區每月廣告預算腰斬,導致其在亞馬遜Prime Day期間流量份額下滑14%,部分品類銷售額環比大跌27%。
狠起來連自己都“砍一刀”,是因為海外廣告成本指數級增長,眼看著回報跌破盈虧平衡線,Temu立即按停“廣撒網”式投放,重構流量漏斗以節流。
僅僅一個季度,其廣告支出效率(GPM/千次曝光銷售額)就從34美元回升至51美元,幾乎媲美“快消迭代先鋒”SHEIN。
兩條路子對比鮮明,折射出的是兩家公司的價值觀不一。
把阿里和拼多多放在類似的處境下,比如攻克了一個戰略高地,面臨下一步抉擇:
電商鼎盛時期,阿里就判斷AI將引發一場深遠的產業變革,重投云計算與AI平臺。如今,阿里云收入連連增長,AI產品連續7個季度三位數增速狂飆;
在本地生鮮這個互聯網新流量入口和下沉藍海,多多買菜與一眾大廠、小廠貼身肉搏,以絕對低價與“輕投入”,成為頭號玩家。
結果是,阿里向左、拼多多向右:
阿里將繼續“豪賭AI”,未來三年再投入超3800億元,規模超過去十年總和;
拼多多則立刻從“搶份額”轉向“控虧損”,如調品類、調高價、減補貼等,以單量換取利潤。
這樣的分化與賽道本身特征有一定關系,但也直觀反映了兩家的取舍之道。
阿里不惜犧牲短期利潤,利用現有優勢構建新增長曲線,求“勢”;而拼多多則是“資本效率優先”,既不追求生態閉環,也不盲目擴張邊界,埋頭賺錢,講“本”。
可以看到,近幾年拼多多的凈利率總是比阿里高。
“進”的策略不同,“退”的智慧亦異。
阿里的撤退,不是簡單抽身,而是生態體系“牽一發動全身”。以社區團購為例,淘菜菜收縮時,采取了先砍冗余倉網、再淘汰區域低效網點、最后重組業務的“三階段式”溫和收縮。
同時,內部也伴隨著深度組織重構——戰略定調、班子調整,手起刀落換一批人,整體呈現典型的體系化思維,前后歷時近1年時間。
相比之下,多多買菜本地生活業務從啟動招商到宣布撤退,僅用了不到一個月。
彼時本地生活領域競爭已呈白熱化,后來者幾乎無解。更何況拼多多容易被餐飲商家詬病“低價內卷”,下沉市場也處于教育階段,怎么算都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違背盈利初心,其選擇不做消耗戰,快準狠撤退,明顯的“清算師”風格。
不僅是“退”的姿態不同,在決定何時收縮這件事上,兩家也各有一桿尺。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決策時會聽取多方意見,希望在平臺、商家與用戶間尋找平衡。比如,淘寶聽取商家反饋,不只以低價分配流量,“僅退款”也不一邊倒向消費者,給商家留申訴通道。
而拼多多面對商家對“僅退款”的抱怨,保持的是關注態度,直到炸店沖突,才給予商家滿意的回應。這種“勢不盡用不轉彎”的做法,本質上與“極致ROI”理念一脈相承。
對比下來,阿里是“戰略優先”,有穿越的味道,而拼多多則是極致的“效率經營”,始終在專注做自己。
這樣的底色,也讓兩家在不同的周期里,進退不一。
內外環境多變,同向則“進”、背向則“退”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阿里股價的陡峭曲線,與通義千問在大模型排行榜的爬升幾乎同步。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