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7日與8日兩天連發兩篇報道,抹黑中企在馬來西亞投資“不積極”,“中國投資未給馬來西亞帶來實際利益”。中國社科院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許利平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8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確定參加,但并不包括新加坡,新加坡媒體可能從中嗅到了一種危機感,新媒報道的這種基調有可能來自于此。
《海峽時報》8日的報道稱,北京對馬來西亞新港口項目的支持燃起了吉隆坡對取代新加坡成為東南亞航運樞紐的希望。但中國企業在實際參與中對馬來西亞港口項目投資并不積極,目前只有東海岸城市、彭亨州關丹的港口項目正在中國北部港灣集團的資助下,投資9.2億美元進行擴建。鄰近巴生港的凱莉島項目,原本預期有中國合作伙伴參與,但上個月,馬方卻在印度找到了合作伙伴。
報道宣稱,中國的大部分貿易來往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但馬來西亞并不是中國打通歐洲到印度洋貿易通道的唯一選擇。目前北京正著手打通與緬甸、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東歐等國的港口、鐵路和油氣管道的連接。去年11月,中國成功將貨物從陸路運輸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并從該港出海。馬企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對馬來西亞很友好,也想加強與東盟關系,但中國還有其他戰略利益,不會將馬來西亞港口項目視為頭等大事。
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馬方港口開發企業認為中國企業要求太多,馬來西亞MMC機構稱,中國招商局集團“不想只當出資者”。該報道還稱,一些中國公司對投資馬來西亞港口有些猶豫,仍在評估潛在回報。有“馬來西亞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一些中企邀請馬方官員多次參加項目啟動和簽字儀式,但遲遲沒有簽訂有法律效力的協議。
在7日的報道中,《海峽時報》稱,馬來西亞一些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尤其是尚未達成具有法律效力協議的項目,如“馬來西亞城”等由于和預期相去甚遠而擱置。
報道還宣稱,對馬企業來說,中企的存在讓他們產生了憂慮。中企一般都會從中國派遣技術工人,從中國往馬來西亞輸送鋼鐵和機械設備,其實施項目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都是馬公司難以匹敵的。馬企業擔心中企用這種方式獲得和控制整條供應鏈。
許利平表示,中國對馬來西亞的投資是基于雙邊合作,互利共贏的結果,對雙方都有利,新加坡媒體的報道沒有任何事實基礎,“事實上,中國跟新加坡的雙邊合作也很深入,比如中新之間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等”。許利平認為,中國并未把新加坡當作一個對手來看,新加坡媒體也沒有必要把中企去馬來西亞投資渲染成負面報道。
最新調查顯示,馬來西亞民眾對中國投資態度積極。馬來西亞《星報》23日稱,該國默迪卡民調中心的調查顯示,約七成馬來西亞人對中國的存在和投資持正面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