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共享經濟領域的初創企業而言,這幾個月實在是太棒了,或許好得過了頭。共享單車行業是出現的第一只“獨角獸”,讓手機用戶共享電池的企業近幾周也至少融資1.5億美元(約合10億人民幣)。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5月19日報道,與此同時,一家初創企業最近宣布,預計今年要在廣州共享至少50萬把雨傘,而嘉興一家籃球共享企業則在官方媒體獲得正面報道。考慮到宣傳力度之大,這些企業無疑會順利獲得融資。
報道稱,人們很容易去嘲笑這樣的企業。但是在資金被浪費、企業合并又破產的大環境下,共享模式在中國比在幾乎其他任何地方看起來都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本土的汽車共享和房屋共享企業是在這個十年之初出現的,即在優步公司和愛彼迎公司在美國創立不久后。這個行業此后繁榮發展:根據中國政府的數字,2016年,有6億中國人參與了這一行業,交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約合3.4萬億人民幣),比2015年上升103%。
報道稱,這樣的數字吸引了投資者:中國共享企業去年的融資額接近250億美元(約合1720億人民幣)。這個行業的發展范圍已經遠遠超越了汽車和房屋:近幾個月來,共享單車在中國已成為風險資本最關注——也是最充滿泡沫——的目標。在中國許多經濟領域正在減速甚至陷入停滯之際,政府預計,中國的共享經濟到2020年時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到10%的份額。
報道分析,三方面因素證明這種樂觀看法是有道理的。
首先是中國的人口結構。中國的千禧一代是拉動這個國家舉世矚目的電子商務行業,以及從這一行業發展而來的共享經濟的力量。許多中國年輕人不愿意把錢花在買車甚至是買手機電池上,而是更喜歡把錢節省下來,用在像旅游這樣的生活方式上,或者去培養自己的初創企業。與此同時,中國的老年人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網,因此要靠子女和孫輩在經濟上給予支援。而且他們自己對之前條件更為艱苦的時期記憶猶新。意料之中的是,他們生來就更為節儉,這就讓共享資產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第二個因素是迅速改變的中國消費特征。對產品安全的懷疑、不斷上漲的房價、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帶來的壓力,這一切使中國的中產階級對應該如何消費變得更有判斷力。這大大推動了從大眾市場產品向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轉變,而這具有雙重作用。首先,比方說原本要拿來買汽車的錢因為拼車而省了下來,這些錢就可以用來買優質產品。其次,分享能獲得優質的體驗,例如通過度假時使用他人分享的高品質住宅而獲得優質體驗。有趣的是,伴隨這一趨勢的是,基于電商的二手商品交易(這實際上是長期分享業務)大幅增長,此類商品包括古馳手提包等奢侈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國消費者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及蘋果公司的ApplePay等移動支付系統大力支持。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金額是美國的50倍以上。如今,看到中國消費者在支付終端前搖晃手機或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交易是極尋常的事。在許多情況下交易金額極小,比如中國的共享單車每30分鐘只需0.07至0.14美分(5角至1元人民幣)。難怪一些投資者認為共享雨傘服務或許可行。
報道稱,這種很好的氛圍意味著全球共享行業中的很多創新都將在中國誕生,而不是美國的硅谷。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將孕育出它自己的、以手機APP為基礎的共享經濟。中國將成為教會全世界該如何分享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