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進入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在此前已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脫貧攻堅還面臨巨大的挑戰:剩下的貧困地區大都條件差、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更復雜,要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越往后難度越大。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扶貧宣傳工作會議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脫貧攻堅既是一項政治工作,也是一項群眾工作,要堅定必勝信心,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專攻脫貧薄弱環節
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萬人,其中80%居住在高山、高寒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貧困發生率高達33%。像鄖西縣這樣深度貧困的地區,全國還有不少。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2017年,脫貧攻堅將瞄準貧困問題最突出的區域、群體和環節,補上短板,消除死角。其中,老、少、邊等深度貧困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等特殊貧困地區,是“貧中之貧”。今年將加大對這些特殊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強化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涼山、怒江等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深入實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興邊富民工程和片區發展規劃。
“靶向治療”瞄準了因病致貧的2000萬人群。“疾病已成為貧困增量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夏更生說,因病致貧、貧病交加是我國面臨的現實情況,解決疾病特別是大病困擾成為我國脫貧攻堅需要啃的“硬骨頭”。2016年,我國“對癥下藥”,新農合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42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50%和75%左右,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防大病、兜底線作用也進一步增強。2017年,我國將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舉措,已經核準的553萬因病致貧返貧戶、734萬貧困人口,將按照大病、慢性病等分類施策。
“很多貧困村面臨基層組織弱化、人才流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劉永富說,貧困村經濟要發展,必須補齊這些短板,強化人才支撐。在中央單位的示范帶動下,28個有扶貧任務的省(區、市)層層組織開展了定點扶貧工作。截至去年底,共有17.68萬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參加,幫扶覆蓋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今年,中央出臺定點扶貧指導意見,對這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政府積極構建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扶貧協作的對接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到西部地區開展愛心助學、義務支醫支教、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讓去西部當志愿者、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成為潮流。
落地更多幫扶政策
貴州省安龍縣近兩年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貧困戶鐘根在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承包了兩個食用菌大棚。據他測算,如果管理得好,一年賣鮮菇能掙近7萬元。“今年我就可以脫貧嘍。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種植技術,以后自己蓋個大棚種食用菌。”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途徑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說,過去我國不少地方的產業扶貧,熱衷于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享受分紅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貧困戶雖然可以增收,卻也始終置身事外,自身能力沒有得到相應提高,不可持續。未來的產業扶貧重點應該在于建立和完善貧困戶參與機制和收益機制,讓貧困戶干得了、長技能、得實惠、能長富。
易地扶貧搬遷更注重后續的配套政策支持。2017年將完成約34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搬遷任務,多數易地扶貧搬遷者在搬遷后,明顯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相當多的扶貧對象擺脫了貧困。吳國寶認為,今后的易地扶貧搬遷,還需要更加綜合地考慮搬遷戶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因地制宜,更好地解決搬遷戶的生計、就業、教育等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要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教育扶貧不可或缺。今年,我國啟動中等職業教育行動計劃技能脫貧千校行動,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就讀技工院校的,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標準給予補助。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說,教育扶貧不單純是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既要保證旨在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貧各項政策的一致性,也要保證各項政策是否能夠落到實處、不流于形式。
實行最嚴格考評制度
據財政部初步統計,201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超過14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860.95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有扶貧任務的28個省份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達到約540億元。
扶貧資金的有效使用對脫貧攻堅至關重要。劉永富表示,扶貧資金監管要根據新的變化調整方向,重點向基層延伸,要加強教育,普及知識,讓老百姓了解相關制度。“我們要求每個縣建立扶貧資金項目數據庫,公示、公告項目、資金,要自覺接受社會基層和群眾的監督。并且嚴格查處,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帶電的高壓線不是一種宣示,是一種要求,是一種做法。”
脫貧重數量更要重實效。劉永富說,今年將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和數字脫貧。“形式主義、數字脫貧和達到標準不愿‘摘帽’都是不正確的,需要糾正。達到了標準就應該脫貧,沒有達到標準不能硬脫貧。”
長遠穩定脫貧的根本在于貧困戶本身,如何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單靠輸血式扶貧遠遠不夠,還需要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認為,選好扶貧干部很關鍵,幫扶干部需改進幫扶方式,鼓勵、支持和帶動貧困群眾真干實干,把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提高發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樣才能提高脫貧的穩定性,減少返貧。
(原標題:2017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超1400億元 專攻脫貧薄弱環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