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PE簡單實用,但用得好的人不多,包括我自己。容我從abc講起。
P是英文price的簡寫,E是earnings的簡寫,PE又是P/E的簡寫,對應的中文是股票市價/每股盈利,簡稱市盈率。假設股價10元,每股盈利1元,PE=P/E=10/1=10,意思是股票市價是每股盈利的10倍,即市盈率為10倍,簡稱PE10倍或10倍PE。看到這個數字,心里就有底了:10年收回投資,假設每股盈利不變的話。
真是這樣嗎?假設公司每年的盈利都分給股東,每年分一塊,10年的確像是收回了投資。可是有兩筆支出我們還沒算:稅費和時間成本。先說稅費。如果是A股,持有10年稅率很低;如果是香港的非紅籌股,似乎免稅;如果是紅籌股,稅率10%;如果是用港股通買的港股,稅率20%;外加雜費。再說時間成本。我們買股票支出的10元是現在的錢,收到的分紅卻是將來的錢。現在的一塊錢是一塊錢,將來的一塊錢就不到一塊錢了。
不難理解,越晚拿到的錢越不值錢。比如年均通脹5%,一年后的一塊錢現值1-0.05=0.95元,兩年后的現值(1-0.05)^2=0.9元,10年收回的十塊錢現值為(1-0.05)+(1-0.05)^2+(1-0.05)^3+(1-0.05)^4+(1-0.05)^5+(1-0.05)^6+(1-0.05)^7+(1-0.05)^8+(1-0.05)^9+(1-0.05)^10=7.62元,縮水了20%多。反過來算也一樣,如果把10元存10年的定期,年均復利5%,10年后得到十塊錢的未來值:10*(1+0.05)^10=16.28元,股票分紅卻只得到12.57元的未來值:(1+0.05)^9+(1+0.05)^8+(1+0.05)^7+(1+0.05)^6+(1+0.05)^5+(1+0.05)^4+(1+0.05)^3+(1+0.05)^2+(1+0.05)^1+1=12.57元,也縮水了20%多,都還沒扣稅費。可見10倍PE,10年后遠未收回投資。
事實上,極少有公司能把利潤都分掉。能分紅的利潤都是自由利潤,能占80%就不錯了。比如:庫存商品貶值未做減值處理,利潤虛增;收入包含應收款,日后未收到,利潤虛增;收購時支付的溢價記為商譽,卻沒有真實價值,遲早要作減值處理,利潤虛增;花掉的費用記為資本,而不是成本,利潤虛增;利潤必須再投入,否則就不能維持競爭地位,即利潤必須用于資本支出,變成固定資產,紙上富貴。
可見PE10倍并不便宜,除非有足夠的增長,能夠彌補稅費、時間成本和利潤的水分。看起來簡單,用起來不簡單,這就是PE。不算公司賬上的E,只算自己到手的E,這樣的PE更可靠。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