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說來也奇怪,香港很多千億富豪都是親自炒股票,放眼全世界大概也只有香港富豪如此了。
香港富豪可不止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郭得勝是和李嘉誠齊名的四大豪富家族,而且他們的資產不僅僅是各種榜上公布的賬面上那些,據本欄主持陸新之分析,那些都是他們上市公司部分的財產,而這群人還都有一大堆非上市公司資產,他們非上市公司的資產甚至比上市公司的資產值還要高。
另外香港這群富豪有兩個共同特點:搞房地產與炒股票。他們都是把握了香港經濟轉型起飛的房地產與股市機會,幾百億美元家產發家就靠這兩樣東西!而且他們炒股票,買自己公司的也買金融、基建等其他行業的,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就控股了很多公司。他們發大財之后,再包攬公共服務富幾代——燃氣水電能源通訊碼頭公共交通都是這群家族的生意。
例如鄭裕彤家族。鄭裕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外號叫鯊膽彤,就是形容他的商業嗅覺跟鯊魚一樣靈敏。他的財富跟李嘉誠不相上下,人在香港口碑也很好,但是2016年因病去世,享年91歲。
鄭氏家族旗下有大家都知道的周大福珠寶跟新世界發展,可鄭裕彤的產業遠遠不止于此,他還擁有非常多的非上市資產。如新世界電話、新世界傳動、新世界第一巴士公司、新世界第一輪渡公司,還有2004年鄭裕彤收購的城巴公司,可以說整個香港的巴士生意都是鄭裕彤的。
另外香港的崇光百貨也有鄭裕彤的股份,著名的服裝品牌佐丹奴也是鄭裕彤的產業。
在大陸,平安保險、生命人壽也都有鄭裕彤的股份,他還個人持有何鴻燊的澳門旅游娛樂有限公司5%的股份,還有澳門人喝的自來水用的電也是鄭裕彤的資產,他持有澳門自來水有限公司42%股權及澳門電力公司20%股權。他在南非、加拿大也有投資。
例如李兆基,也就是本欄主持陸新之上期講到的千億股神x叔,他叫四叔,在家里排行第四。同樣他有中華煤氣公司,還有酒店、燃氣公司、香港小輪、銀行等一大堆上市的非上市的產業。而且這幾年內地在香港新上市的公司,他也都是及時投資者,這樣就錢生錢成了馬太效應,越有錢買的錢就越多。
像很多新股他有錢就先買了,然后放起來,在股權波折變化過程中,一般小的散戶早就被洗出來了,但是他的股權就越轉越大。所謂財不入急門,越窮越見鬼,越不想賺錢越能賺到錢。
再例如郭得勝家族,郭先生1990年去世,所以大家對他印象不深,但是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新鴻基地產,其實新鴻基除了有房地產公司,還有手機運營商、巴士公司、新鴻基證券等,單拎出一塊來說資產也有兩三百億美元的級別。
香港富豪們囊括的產業可謂瑯琊滿目,但特色都是發家之后買公共產品服務,這就不奇怪李嘉誠跑到歐洲買水買電買能源了,香港頂級富豪們都是這么做的。這也是非常實際的做法,因為對他們來說,守業更重要。
因為公共產品的錢是永遠賺不盡的,人每天要喝水、用電、坐渡輪、坐公車、買百貨 ,這些跟現代人消費密切相關的產業,不管經濟怎么消費升級都繞不開它們,公共產品服務有壟斷性,一旦占有了會使富豪們一直錢生錢,對于那些富豪們來說,目前資產自然增值水漲船高就夠了。
所以從香港富豪看投資,大家也就明白為什么香港股市過去幾十年也就房地產股跟金融股能賺錢,香港的房地產、股市和香港的富豪密不可分,但現在很多內地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之后,游戲規則也會有變化,那么未來老一輩的香港的老錢逐步淡出影響力之后,新錢會有什么新花樣?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收看陸新之主持的財經新知系列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