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美團打車這個“程咬金”,滴滴出行可能已經駛入下一個關鍵路口——實現集團整體盈利了。
近日,有媒體曝光了滴滴出行去年的財務數據:2017年,滴滴出行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億~4億美元。但在滴滴出行原先的規劃里,今年3月本是“讓一部分業務先盈利起來”的重要節點。根據其此前預計,滴滴出行的主營業務有望在2018年實現盈利,凈利潤或將接近10億美元。
分析人士稱,滴滴出行 2017年的成交總額(GMV)為250億~270億美元,同比增長70%。在打車市場上,占據市場最大份額的滴滴出行在2017年的訂單量為74.3億單,用戶數為4.5億。2015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4億單與2.5億。
并非所有人都愿眼見滴滴霸占蛋糕。在對滴滴而言最重要的打車市場上,美團殺入,突掀波瀾。今年3月,美團打車進駐上海,以不抽取傭金的形式獲取司機資源,開始與滴滴出行進行新一輪的大幅補貼戰。
滴滴的拼車業務也在接受挑戰。滴答拼車等其他拼車服務供應商不斷通過優惠券拉攏新用戶。高德地圖則在武漢、成都兩大城市點燃戰火,以不抽取傭金的形式吸引用戶使用其順風車服務,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將是其下一波進駐的城市。
英雄近況略同
《財富》雜志稱,滴滴目前的情況與已經退出中國市場的Uber頗為相似。兩家公司都有上市的野心,而且兩者的主營業務都面臨著競爭對手的挑戰,導致短期無法實現盈利。
目前,Uber已經進駐了80多個國家、700多個城市,但公司整體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只有少數幾個市場可以達到盈虧平衡。在美國市場上,Uber雖然占據了主導地位,擁有70%的市場份額,但其主要競爭對手Lyft仍在不斷獲取新的融資,試圖與其廝殺。Uber在過去1年里受一系列丑聞影響,讓Lyft分走近12%的市場份額。
但與滴滴出行相同的是,Uber仍無法避免其在成熟的美國市場遇到的競爭及虧損。2016年4月,Uber曾聲稱其在美國市場上已經盈利。但在去年11月,Uber確認,由于其與Lyft的競爭還在繼續,美國市場接下來6個月都不會盈利。
除了現有市場的競爭,遍地開花的新業務也讓優步持續陷入虧損。Uber豐富其業務模式、覆蓋更多出行場景的思路很像早前提出了“大出行”概念的滴滴出行。后者也已先后上線了出租車、快車、專車、小巴、代駕和共享單車業務;在共享汽車領域推出了“滴滴分分租”;在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上也有各種探索。
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表示,Uber計劃將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網約車以及巴士、火車和地鐵等出行方式集成至Uber軟件中,并將與城市分享更多交通出行和路況信息,成為“真正的城市長期合作伙伴”。
后院起火要提防
出行場景覆蓋得越全面,Uber的虧損也越嚴重。今年2月,科技爆料網站The Information、《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曝光了 Uber 2017年的財務數據。2017年,Uber的成交總額為370億美元,收入總額為75億美元,手中還有60億美元現金。凈虧損從2016年的28億美元增加到了45億美元。
Uber CEO 達拉·科斯羅薩西已經執掌公司3個月,他在努力控制虧損。2017年第四季度,Uber訂單總額為110億美元,虧損降低至11億美元,主要是因為用于行政人事、市場營銷和研發的開支比往年更少了。
《財富》雜志稱,若想盡早改變現狀,滴滴必須快速調整策略,盡早“殲滅”美團等競爭者,否則這場本土市場上的“燒錢大戰”將很快影響到滴滴的盈利能力。同時,滴滴為了擴大司機隊伍,默許外省市牌照車輛在上海地區進行網約車服務的行為也為自己招來了10萬元的罰款。隨著新一輪大戰的開展,滴滴或許還將因擾亂市場等行為繼續被監管部門懲罰,影響企業形象。
美團的攪局不但攪黃了滴滴今年3月主營業務實現盈利的夢想,也會拖累滴滴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滴滴已經在巴西、東南亞等地區布下棋子,還在近期宣布進軍墨西哥。但“后院起火”后,滴滴的擴張速度勢必會放緩。“滴滴如果不能招架美團猛烈的進攻方式,那么想必也無法在全球市場上與更強的競爭對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