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今天,小米提交的招股書簡直刷了無數科技媒體的屏啊。根據各種靠譜的媒體報道,小米的最新估值是1000-1200億美元,嗯,這簡直就是秒殺百度,江湖自此改朝換代成了ATM了啊。事實上,這也是近一年多以來,繼后繼乏力的JAT后的第二度“歡呼”百度被踢出BAT的熱潮了。
那么,小米真的就將秒殺百度、成為市值第三大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了嗎?現在看來,小米真有可能撞上了行情好的“大運”,估值期高超過百度,但如果真的切實分析市盈率和整體市場,就會發現,小米的千億美元估值要撐住,可能也有些費勁。
首先,先來說說,小米的財務狀況,總體看來,2017年是勝利的一年,小米徹底走出泥淖,無論是收入還是凈利潤而言,增長速度都是杠杠的。招股書顯示,
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有的童鞋要說了,八姐你又開始YY了,小米的2017年明明是虧了439億人民幣啊,這簡直是要虧死了。額,賬不能這樣算。
八姐請教了好幾位熟悉財務報表的磚家,大家的一致看法都是,其中有個“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小米2017年那個恐怖的凈虧損額就是來自于此,而這是一般的會計處理,主要是因為小米的估值漲得太快,之前以低估值出讓的優先股也在大幅增值,這就被記為虧損了。所以,真正要看小米的盈利能力,還是要看小米的經營利潤以及調節之后的利潤,而小米2017年的這兩個數字為122.15億元和53.6億元,都比2016年增長了約兩倍。所以,整體看來,小米的財務數據還是相當不錯。
其次,要來說說,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因為之前大家都在說的BAT也好,ATM也罷,都是講的互聯網公司中排名前三的大公司。那么,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呢?現在看來,雷軍堅定地說是,而但從財務數字看,小米還是一家硬件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今天在公開信中堅定地說:“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有的童鞋要說了,雷軍這么說肯定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的毛利高、市盈率高,所以,雷軍更愿意將小米稱作一家互聯網公司,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定價。而八姐卻覺得,雷軍對小米的這個定位不見得就只是出于上市的“私心”,更為重要的是,這是雷軍打心底里對小米的真實期許,雷軍怎么會只甘于做一個手機公司呢?
當然,但從財務數據來說,小米看上去短期內還依然是一家硬件公司。
在小米的收入中,手機以及智能硬件等共占了總收入的90.8%,而互聯網服務只占據了總收入的8.6%,甚至這一數字還比2016年下降了1%。仔細研究下來,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中超過一半來自于廣告收入,另有超過4成來自于游戲、用戶付費訂閱的娛樂內容分成(視頻、網絡文學、音樂等)以及直播和金融服務。
總而言之,八姐覺得,小米收入結構上來講,妥妥地是一家硬件公司。同時,其互聯網業務的收入更依賴于用戶數量和粘度的增長,從而帶來的流量增長。小米2017年、2016年保持快速增長,但其月活躍用戶的增長為26.7%和16.7%,同時,這兩年每位用戶平均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增長為19.3%和67.8%。但即便小米在未來手機及iot銷量繼續快速增長,其互聯網增值服務的總盤子也不會太大,特別是與小米龐大的硬件收入相比。
所以,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呢?哈哈,看你怎么說了。
最后,要來說說,小米現有的業務可以支撐起如此高的市盈率和估值嗎?
根據目前各種媒體報道,小米目前的市盈率約為60倍,而這一數字是最有對標價值公司的蘋果的3倍,同時,與騰訊和阿里巴巴目前的43倍、46倍市盈率相比,小米都要高出不少,所以,八姐聽說,實際上,好多投資界的盆友對小米的高市盈率和估值還是有些看不懂的,因此,小米1000億美元的估值在這些好盆友看來還是有些虛高的,特別是在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滑的當下。
當然啦,至于說,小米的市值最終能不能超過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從而超過“百度”、躋身ATM呢?這個不好說。畢竟,誰也難以預計港股股民的力量、特別是挾裹著大陸股民的港股市場。
只是,ATM這個稱呼你認可嗎、會流行嗎?不過我倒挺喜歡啊,畢竟離錢近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