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多多上線了“品牌館”,里面有包括紀梵希、阿瑪尼等奢侈品牌在內的400多家品牌在內。
其實,不管黃崢怎么游說,拼多多不會尋求品牌合作。可現在趨向品牌化,是一條不由他任意選擇的路。事實也證明了,拼多多需要有這么有一個選擇去做顧全大局。
拼多多于7月26日在納斯達克上市,股價一度沖到26.7美元。投資者的狂熱,一度讓小編相信了拼多多的五環外的夢想。不過隨著多家山寨貨和假貨的曝光,讓拼多多一度陷入社會輿論風波中。
8月1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約談平臺經營者,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關地方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對媒體反映的以及消費者、商標權利人投訴舉報的拼多多平臺上銷售山寨產品、傍名牌等問題,認真開展調查檢查。
不僅僅是國內,拼多多在國外也有點狼藉。在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在發布上市后首份財報前夕,再次遭到了多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發起集體訴訟調查。其中,位于美國加州的律所Robbins Arroyo和Levi & Korsinsky在8月底分別通過各自官網發布公告,直接向拼多多管理層開炮,認為拼多多打假無能,由此引發投資者損失。
這一系列事件讓拼多多股價一路受挫,7月26日的發行價19美元與8月24日到最低點17.22美元相比,市值縮水近9.4%。
而這多方面的壓力,拼多多不得不開始重視起品質形象。比如在8月2日-9日期間拼多多采取的“雙打”行動,關店一千多家,下架商品近430萬件,批量攔截疑似假冒商品鏈接超過45萬條。
由此可見其打擊力度之大,當然從另外一個方面也透露了拼多多平臺上山寨商品之多等諸多亂象。
與此同時,淘寶和京東兩大店電商平臺也先后上線了拼團購功能,而且商品多是品牌居多,屏品質上相對來說也有保證,在淘寶和京東后續完善該功能后,那么拼多多的存在意義也便有待商酌,用社交屬性來刷存在感嗎?
所以,最近悄然上線的“品牌館”來看,可以說是拼多多對競爭對手上線類似功能的回應,除了為了拼多多證明之外,用戶體驗的提升還有可能到帶來大眾口碑的變化。
除此外,這有可能是在孵化一個優質版的拼多多項目。無論黃崢怎么強調拼多多不同于電商平臺,但不論怎么看都有著電商平臺的影子。而這次的“品牌館”有些像2011年淘寶上線的淘寶商城,也即后來的天貓。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天貓擁有超過15萬個品牌,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0個品牌通過天貓向中國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