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進一步收緊觸發國內金融資產價格的明顯回調,尤其是債券和大宗商品價格。此外,4月以來的環比增長也出現了一些早期放緩的跡象。
短期內,去杠桿可能仍是金融監管的重點。對理財、非標與同業負債監管或進一步趨嚴,可能會給金融資產價格帶來進一步的壓力,尤其是固收類產品。同時,中小型銀行及其他杠桿率較高的金融機構所受的流動性沖擊可能更大。而中長期來看,包括國債和信用債在內的長期債券收益率可能還有進一步上行的空間。
與此同時,預計未來數月內,隨著金融條件進一步收緊、通脹預期下降,國內投資增速可能會出現暫時走弱的跡象。然而,本輪經濟周期與2013年存在一些關鍵的不同之處,這些因素可能會緩沖監管收緊對增長帶來的沖擊,并抑制通縮壓力。并不認為這一輪流動性緊縮后中國經濟會像2013年一樣,出現長期的增長減速、通縮加劇。
中金公司梁紅認為,過去幾周內,銀行間流動性明顯收緊,主要是源于3月下旬以來金融去杠桿的監管力度加大。同時,在4月觀察到一些內需增速放緩的跡象——制造業PMI回落、商品期貨大幅走低,以及進口增速下降和貿易順差擴大。一些投資者開始擔心這一輪監管收緊可能會帶來比較長時期內的增長萎靡、通脹走低——即“迷你版2013”。
目前的名義和真實利率都顯著低于2013年的水平。由中央及地方財政擴張支持的基建投資周期仍有后勁,其中包括國內投資及海外擴張。貨幣和信貸擴張增速已經低于/接近政策目標水平,與2013年的情況正相反。政策協調有所改善。目前制造業產能和房地產庫存調整的壓力均遠低于2013年。外需仍處在逐步回暖的通道。往前看,將繼續密切關注真實利率和調整后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的變化情況,以衡量當前的流動性收緊和金融去杠桿對增長和通脹的潛在影響。目前基準預測的下行風險主要在政策的執行層面——如果政策失察導致實體經濟的融資條件過度收緊,那么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比預期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