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正加速全球擴張。5月12日的公開消息顯示,在此前新加坡節點服務東南亞市場的基礎上,阿里云將在馬來西亞新建一座數據中心,部署飛天技術,以在線模式為馬來西亞各類企業和機構提供計算能力。同日報道稱,阿里巴巴張北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工程開幕,投資規模達60億元。
至此,阿里云位于中國北京、青島、杭州、深圳的數據中心逐步擴大投資規模,加上位于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阿聯酋迪拜、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中心,阿里巴巴在全球14個區域設立了數十個飛天數據中心。
正基于此,國際研究巨頭IDC的最新數據顯示,阿里云2016年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營收達到5.88億美元,超過第2~10位市場追隨者的規模總額,占據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的40%以上,表現出在中國市場的絕對領導力。
5月18日,阿里巴巴公布2017財年財報,并在財報中宣布2017財年第四財季阿里云實現三位數增長。記者梳理發現,阿里巴巴從2015年第一季度(即2015財年Q2)開始披露阿里云營收。在2015年第一、二、三、四季度以及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阿里云同比增速分別達到106%、128%、126%、175%、156%、130%和115%。也就是說,阿里云至今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翻番。業內認為,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巴巴Ali Cloud在全球云計算市場已經形成“3A”競爭格局。
從中國到全球
全球電商的鼻祖亞馬遜于2002年7月正式上線網絡服務(AmazonWebServices,AWS),把亞馬遜的硬件和軟件資源提供給第三方使用,不過,AWS作為亞馬遜公有云服務正式上線是在2006年3月。盡管價格一直都不便宜,但并不妨礙AWS占有全球公有云市場50%以上的份額。
阿里巴巴是第一個介入云計算的中國廠商。阿里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馬云在2007年阿里巴巴年會上正式提出要做云計算,那時候亞馬遜AWS公有云服務也剛剛上線。阿里巴巴2008年搭建阿里云團隊,2009年收購萬網89%股份(2012年實現全資收購),到2010年阿里巴巴年會,馬云口中的高頻詞匯已經變成云計算和大數據了。
初期,阿里云的定位是先服務于阿里巴巴內部的“三淘系”(即淘寶、天貓、e淘)。因為阿里巴巴內部需求非常復雜,數據的存取量非常大且要求高,阿里云只有專注技術攻關,首先解決內部需求,才能更好地對外服務。阿里云作為對外大規模服務的公有云,是在2011年正式上線的。
最初三年,阿里云僅有杭州、青島兩個數據中心,優勢在華東地區。從2014年開始,大規模擴張啟動,之后在中國形成覆蓋華東、華北、華南及珠三角的云計算網絡。
此后,隨著在美國硅谷、阿聯酋迪拜、德國法蘭克福等國家的數據中心相繼開服,阿里云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IBM等云計算廠商正面競爭。
塑造“3A”競爭格局
關于“3A”競爭的說法,第一次出現于德意志銀行在2016年4月的相關研報。理由在于,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阿里云年度凈收入預估超過Google云計算全球體量,進入全球前三,形成“3A(AWS、Azure、Ali Cloud)”競爭局面。
在全球“3A”競爭格局中,由于規模更大,亞馬遜AWS同比增速已從2015年8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微軟Azure的同比增速也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120%降至目前的93%;只有阿里云在最近兩年保持100%以上的超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將不斷縮小在規模上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的差距。
根據IDC最新研報,在2016年阿里云超過55億元人民幣的總體營收中,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營收大約為40億元人民幣。不過,阿里云其實早已在打造包括IaaS、PaaS、SaaS在內所有層面的云計算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