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1996年,北京市率先在大乘巷開展垃圾分類試點,最初只是買來幾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的標志收集報紙、塑料、書本、廢銅爛鐵等,2000年開始引入分類理念,開始將垃圾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類。
中國城市垃圾清運量在2018年達到了2.15億噸,相當于城鎮人口每人每年生產265kg的垃圾,而且由于城市化加快,城市垃圾清運量每年增加速度提升到了6%~7%。
以往雖然有垃圾分類標準,但除了可回收垃圾一般由零散回收站回收之外,濕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干垃圾一般都是混合收集,轉運、處理。根據今年垃圾分類處理的各類政策,垃圾處理的目標是高度利用,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焚燒發電:以往垃圾混合處理時會導致垃圾含水量較高,熱值僅在3000~5000KJ/kg,而在分類處理后將干垃圾單獨用于燃燒發電燃燒熱值可達10000KJ/kg以上,大大提升發電效率。
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由于含有較高的有機物,實際上可以利用堆肥處理,讓餐廚垃圾中有機物降解成肥料用來改良土壤,但以往混合處理時,往往有害物和各類垃圾混合,不利于降解。
減少垃圾滲濾液的處理:垃圾分類后,主要水分集中在餐廚垃圾,有助于降低滲濾液產生,降低處理難度。
根據《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比當前的主要垃圾處理方式,將主要在兩個環節增加相應的投入,一是由于實行干濕分離收集、運輸,相應增加垃圾清運車投入;二是后端垃圾處理上,需要投建濕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另外在責任人管理制度下,物業企業將成為主要的責任人,相應可能帶來一定的業務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