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賀青在解放日報發文《聚焦核心競爭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其中提到,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推動跨集團、跨層級戰略性重組。
以下為原文:
確保主責更加清晰、主業更加聚焦
■突出“一個重點”,即深化企業功能定位。對照國家戰略任務、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城市核心功能需要,“一企一策”明晰不同類型企業的功能定位,形成清晰明確的企業整體功能“列陣圖”。同時,以功能使命定位主責主業,系統性強化主責主業管理,健全監測評價、調整優化的全流程閉環管控體系,確保主責更加清晰、主業更加聚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鮮明標定了國資國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節奏和工作的重點。上海是國資國企重鎮。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對上海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站在新起點上,上海國資國企將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與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有效銜接、一體推進,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以當好“施工隊長”的有力行動和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為上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一是著力優化國資布局結構,切實增強國有經濟服務支撐國家戰略和上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功能。《決定》提出,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既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徑。上海國資國企將按照“三個集中”總體要求,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重大戰略、“五個中心”建設的重點領域集聚,向關系超大城市基本運行和基礎保障的重點領域集聚,向三大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將自身發展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上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突出“一個重點”,即深化企業功能定位。對照國家戰略任務、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城市核心功能需要,“一企一策”明晰不同類型企業的功能定位,形成清晰明確的企業整體功能“列陣圖”。同時,以功能使命定位主責主業,系統性強化主責主業管理,健全監測評價、調整優化的全流程閉環管控體系,確保主責更加清晰、主業更加聚焦。堅持“兩端發力”,即加快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下轉 3版(上接第1版)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體系和培育機制,出臺發展戰新產業支持政策、“人工智能+”大禮包、國資基金管理辦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統籌推進數字賦能、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管理創新,出臺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常態化向全社會發布應用場景,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強化“三項舉措”,即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協同化發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推動跨集團、跨層級戰略性重組,對部分企業實施“瘦身健體”,打造一批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提升競爭優勢。加快企業內外部同類業務專業化整合,優化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平臺公司市值管理、存量運營功能,推動存量股權、資產盤活和低效無效資產處置,持續壓縮企業層級,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推動文體旅展等重點領域協同發展,釋放新動能新優勢。
二是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發展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決定》強調,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鮮明導向和時代特征。上海國資國企必須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健全有利于促進原始創新、有利于提升組織效能、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的制度和機制,強化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不斷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核心競爭力,以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健全推進原始創新的制度安排。構建投向比例合理、資金來源多元、效益效率更高的研發投入制度體系,優化科技創新考核體系,靈活開展科技人員中長期激勵,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加快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設立公益基金會,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構建全鏈條創新孵化轉化機制,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協同合作,打造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創新從跟蹤型向開創型、引領型轉變。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因企制宜探索契合企業發展實際的治理模式,進一步厘清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等治理主體和母子公司權責,試點開展公司治理評價。優化企業董事會組成、專門委員會設置,加強專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履職保障、評價激勵等,不斷提高董事會決策質量。推動市場化經營機制落地落實。深化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優化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提高契約目標的挑戰性、薪酬激勵的有效性和崗位退出的嚴肅性。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明確細化合規免責范圍和標準,激發創新動力、鼓勵擔當作為。
三是著力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把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貫穿國資國企改革全過程各方面。《決定》提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并對完善國資國企管理監督體制機制作出部署。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完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金融企業黨建,推動黨建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柔性引才用才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持之以恒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改革環境。全面提升國資監管能級水平。聚焦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和精準化,深化分類監管,完善“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評價體系,對功能類企業開展成本績效管理,常態化加強對委托監管和指導監管國資國企的評價指導。開展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和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加強國資司庫體系建設,上線全面風險預警2.0系統,加強國資監管機構自身建設,切實做到監督在要害、管理在關鍵、賦能在短板、服務在需要。強化與各類主體的戰略協同,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把聯動相關部門、協同各方作為服務企業、賦能企業的重要抓手,貫通政府、政策與市場主體,統籌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聯動國資央企、民營外資等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營造開放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作者為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賀青),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