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TF規模持續上升的情況下,中小公募的生存困境越來越明顯。
對于這些公司來說,他們目前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證券公司的中國記者發現,這些公司并不缺乏遠見,很早就進入了ETF市場。然而,在費用降低等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公司在發行規模和股票規模運營方面難以與頭部公開發行競爭,ETF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如果說國內基金的被動投資是一片藍海,那么這些中小型公開發行的差異化路徑在哪里?特別是在“行業主題”戰略效果被證明不令人滿意之后。
ETF在尾部公募股份中所占比例不足2%
股票規模和增量規模是衡量中小型公開發行ETF市場格局的兩個維度。
在股票規模方面,據wind統計,截至11月22日,全市場2.9萬億元的股票ETF分布在52家公開發行機構中,其中7家公開發行的股票規模超過1000億元,總規模為2.19萬億元,占75.52%。此外,30家公開發行的股票ETF規模不足100億元,總規模不足453.25億元,占比不足2%。在30家公司中,有20家規模不足10億元,包括方正富邦基金(9.43億元)、銀河基金(3.60億元)、弘毅遠方基金(2.77億元)、民生加銀基金(1.66億元)、興業基金(1.63億元)、國聯基金(1.57億元)。
在增量規模方面,據同花順iFind統計,自11月22日下半年以來,共有26家基金公司發行了141只ETF相關基金(包括ETF和ETF連接基金,分別統計了不同的股份,下同)。26家基金公司中的大多數是負責公開發行的,但也有一些中小型公開發行。
事實上,大多數中小型公開發行的股票ETF都是幾年前發行的舊產品。自2023年以來,他們一直沒有在這一輪ETF發展中發行股票ETF。例如,興業基金的滬深300ETF和中國證券交易所500ETF都成立于2020年。方正富邦基金的五家ETF成立于2018年至2021年,分別為深圳證券交易所100ETF、中證500ETF、滬深300ETF、滬港滬深人工智能50ETFF、中國證券科技創業50ETF。2019年11月前,國聯基金旗下三家ETF均成立。
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根據華泰證券的研究報告,截至今年10月底,過去五年ETF市場規模從2019年底的7457億元增加到2024年10月底的3.53萬億元,年增長率分別為45.90%、30.51%、14.24%、26.86%、71.55%。結合以上數據,近年來ETF的大發展不僅意味著頭部公開發行的優勢持續穩定,也意味著ETF為大量中小型公開發行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許多中小型公共基金很早就進入了ETF市場。當然,他們知道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市場。”一位公開發行行業分析師告訴證券公司的中國記者,ETF對公司的稟賦有很高的要求。不用說,在頭部大規模ETF降費后,中小型公開發行的ETF業務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盈利。對于這些公司來說,他們目前處于“兩難”的境地。他們很早就安排了ETF,但如果他們繼續跟進與頭部公開發行的競爭,無論是發行規模還是成立后的股票規模運作,都很難進行。
華創證券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師徐康表示,降低利率可能會增加產品盈虧平衡點的管理規模,但對規模增長的積極貢獻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因此,具有成本優勢的龍頭基金公司可能在長期價格競爭中占據優勢。
有效的“差異化”策略在哪里?
面對這種生存困境,中小型公開發行正在尋求突破策略,但這并不容易。從證券公司中國記者的長期跟蹤觀察來看,盡管一些大中型公開發行有一定的ETF規模,但它們仍在“不前進就后退”的競爭環境中苦苦掙扎。
華南地區一位資深基金產品研究人員表示,在某種程度上,ETF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差異化”策略,因為ETF是一種高度相似的產品。投資機制、利率、跟蹤指數類型、指數跟蹤誤差等方面基本一致。頭部公開發行之所以更好,是因為他們在渠道和營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如果中小型公開發行公司想繼續留在ETF市場,他們應該從現在到未來展望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們能在投資策略上做出一些改變,他們可能會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但這可能是一個“間隙”空間,而不是一個大空間。
從國內ETF的情況來看,近年來基金公司的一項重要“差異化”行動是將產品重點從寬基轉移到行業主題,這一領域更為明顯的鵬華基金。自下半年以來,鵬華基金共發行了18只ETF相關基金,包括科技創新板新能源ETF、光伏產業、糧食產業、有色金屬等主題ETF連接基金。到目前為止,鵬華基金的行業主題ETF涵蓋了半導體新芯片、石油天然氣、疫苗生物技術、葡萄酒、中藥、國防、畜牧等領域。然而,這一戰略的效果仍需提高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a股市場長期處于板塊輪換狀態。當波動加劇時,主題指數本身就意味著“軌道”的風格化,近年來損失更多,收入更少;第二,主題指數的市場容量有限。新指數推出后,公開發行的主題ETF迅速發布,“差異化”策略很快演變為粗糙的營銷競爭。
新戰略從海外經驗中學習。根據晨星中國的觀察,在過去的十年里,海外指數基金的發展已經朝著積極的管理方向發展:從獲得市場平均回報到戰勝市場。除了根據股票市場價值選擇股票并確定頭寸的市場價值加權指數外,還有權重加權、戰略加權等準備方法。其中,戰略加權也被稱為“智能貝塔”(Smart Beta),其編制理念是找到能夠獲得比市值加權更好的投資結果的規則,選擇股票,加權編制指數,以獲得超額回報。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