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權益市場磨底階段,“含權”基金(資產組合當中配有權益類資產的基金)發行整體遇冷。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部分此前延期募集的“含權”基金近期密集啟動發行。
記者從業內獲悉,部分基金公司延遲募集“含權”基金,一方面是因為此前投資者情緒低迷,渠道銷售難度較大,發行檔期不斷遭遇推遲;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代銷渠道也希望盡可能等到市場回暖、市場情緒好轉的時候發行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美聯儲降息超預期落地,大資金持續注入A股提供更多支撐,諸多行業的周期底部已經企穩,或許市場的回暖就在前方。
延期三年新發產品
此前國內權益市場持續磨底,公募市場上特別是主動管理型的“含權”基金在發行端整體降速。
以混合型基金為例,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來混合型基金的發行數量為200只,對比2023年同期的275只、2022年同期的395只,發行數量銳減。發行規模的表現同樣如此,今年以來,混合型基金的平均首發募集規模為2.79億元,而2023年同期、2022年同期的平均首發募集規模分別為4.69億元、5.93億元。
在翻閱今年9月新發的混合型基金相關材料時,記者注意到,部分此前延遲募集的混合型基金開始密集發售。
根據發售公告,華北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某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2021年3月2日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批文,準予該基金注冊。2024年3月15日,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司下發了關于該基金延期募集備案的回函,準予該基金募集注冊,該基金自9月13日起公開發售。
同為9月13日起發售的華泰保興吉年晟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也是延期發行。根據招募說明書以及發售公告,該基金2023年6月13日經中國證監會準予注冊并募集,并于2024年3月15日獲得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司關于該基金延期募集備案的回函。
9月13日起發行的另一只混合型基金——平安產業趨勢混合基金,在2023年1月10日已獲得中國證監會的注冊批文,該基金同樣選擇今年9月開始發售。
延期發行等待時機
記者采訪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了解到,由于國內權益市場接連調整,投資者情緒持續低迷,此前“含權”基金的一線銷售難度較大,渠道端的發行意愿也較低,部分產品的發行檔期因此不斷推遲,基金公司普遍面臨較大的發行壓力。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部分基金公司為避免產品發行失敗,或選擇盡可能延期發行。對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產品,基金公司可自行選擇是否延期募集。若選擇延期,必須及時提出延期募集備案申請。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015年修正)》第五十七條指出,基金管理人應當自收到準予注冊文件之日起六個月內進行基金募集。超過六個月開始募集,原注冊的事項未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應當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備案;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應當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重新提交注冊申請。
記者從業內獲悉,原則上每家基金公司可以有一只產品的延期發行額度,具體延期時間沒有嚴格限制,但是如果延期發行的產品數量超過一只,可能會影響基金公司后續其他產品的批復。
“通常來說,監管對基金延期發行采取審慎的態度,一方面會嚴格控制產品獲得審批但超期未募集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靈活調整,旨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同時,維護市場健康發展。”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表示。
從近期選擇“壓哨”發行的產品情況來看,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此舉是為滿足監管對于產品的發行時間要求,避免頻繁出現延期發行的情況;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代銷渠道希望盡可能等到市場有所回暖、市場情緒出現好轉的時候,這樣產品成立的難度也會小一些。
逆勢布局考驗定力
在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榮浩看來,市場震蕩、投資者信心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等,都是“含權”基金新發面臨的挑戰。
“此前市場回調、產品凈值下挫、投資者信心受打擊、新入場資金有限等,多重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出現共振,的確需要更加強勢的力量去介入打破共振,從而重構市場上漲、基金凈值上漲、投資者信心上漲、新入場資金增多的正向循環。”華南某公募人士向記者坦言。
雖然當前市場處于底部,但該公募人士認為,市場是有周期的,這樣的周期也是有規律的。隨著美聯儲降息超預期落地,大資金持續注入A股提供更多支撐,諸多行業的周期底部已經企穩,或許市場的回暖就在前方。
逆勢布局是公募行業共同的愿景,“做難而正確的事情”,考驗的是公募行業的戰略定力。
該公募人士建議,站在當下,需要行業內各方協同發力,在投資者陪伴和教育方面下功夫,在逆勢銷售方面想辦法,以期在未來市場上漲后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
此外,公募行業更多需要對未來長遠發展的投資管理定位進行反思與復盤,特別是考核機制、產品布局、營銷模式等,通過機制逐漸優化投資者體驗,慢慢重新獲得“投資者的心”。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