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海外長線資金又開始密集調研中國管理人,海外家族辦公室、基金中基金(FOF)尤其受到關注。
投資人士表示,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對全球投資者至關重要,應該對崛起中的中國企業保持開放心態并獲得敞口。
中國“操盤手”被密集調研
過去一個季度,不少中國管理人(包括境內的資產管理機構和位于海外的中國投資機構)接受了海外長線資金的盡調。
新加坡資產管理機構APS創始人王國輝介紹,兩家機構投資者正在對APS進行盡職調查。據其透露,近期,APS旗下基金獲得顯著資金流入,資金來自中國境內投資者和新加坡投資者,類型包括FOF、家族辦公室和高凈值個人投資者。
方瀛研究與投資首席執行官Steven Luk表示,有四家海外長線投資機構正在對其進行盡調,包括養老金、財富管理機構和保險機構。
據介紹,方瀛總部位于香港,是一家從事長線股票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全球視野和長線角度專注發掘和投資受益于中國轉型和增長帶來的投資機遇。
Steven Luk介紹,盡調中,海外機構投資者比較關注管理人過往的持倉情況和買賣決策,以此了解管理人的風格和收益來源。這種面對面的盡調,內容涉及投資理念、投資策略等具體問題,包括投資流程、買賣決定是如何做出的、團隊的決策機制、誰擁有最終決策權,以及管理人如何平衡決策權力等。
在不少機構投資者看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前提是管理人擁有一套可規模化、可重復的投資流程。若投資流程不夠合理,機構表現言行不一致,即便投資業績出眾,不少海外機構也會心存疑慮。
鑫巢資本合伙人兼首席運營官訾源介紹,近期接受了多家海外家族辦公室和FOF的盡職調查,調查者以歐洲和亞洲地區的機構為主,他們主要關注絕對收益導向的投資策略和組合產品。
鑫巢專注于股票多空策略。訾源透露,部分投資者計劃降低美國資產在其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重,向其他市場傾斜,這部分投資者表現出配置中國市場的意愿,對中國股票多空策略比較感興趣。
根據訾源的觀察,海外管理人在盡職調查過程中較為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第一,投資管理體系,重點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流程及框架,以及投研人員從業經歷與其所管理策略的匹配程度;第二,風險管理能力,特別關注管理人的風險控制措施,尤其是回撤控制機制;第三,組織架構建設,包括團隊建設情況以及中長期經營策略和發展目標;第四,利益一致性機制,考察管理人是否能夠與投資人利益一致;第五,費用結構及流動性條款,涉及基金的費用結構和申購贖回流動性安排;第六,宏觀經濟判斷,管理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展望,特別是對房地產行業以及相關行業監管政策的看法;第七,地緣政治風險評估,對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如中美貿易爭端等問題的觀點。
不過,海外投資者偏好也多種多樣。“多年前,一家美國家族辦公室對方瀛盡調后選中了我們。后來我們得知,在投資流程、投資理念和風控之外,地處灣仔——這一相對更低調的辦公地點——也為我們加了分。這家機構更偏好低調的管理人。對于把管理費花在豪華辦公室上的管理人,他們不以為然。”訾源說。
香港奧愷資金創始人曾曉松表示,包括FOF等海外投資機構近期對他們進行了盡調,相關機構對低波動策略感興趣。
海外FOF和家辦已行動,相較之下養老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動作不多。一家資產管理咨詢機構中國負責人表示,其服務的養老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尚未明顯調倉。
北美養老金或于2026年回歸
海外的真金白銀大規模回歸仍待時日。
高盛和EPFR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海外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對中國的配置水平位于過去10年11%分位(基于規模達1.2萬億美元的全球基金統計得出的結果)。相較于基準,全球主動管理基金平均低配中國320個基點。
在訾源看來,全球基金低配中國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2021年以來市場進入下行周期,部分機構投資者本金遭受較大損失,對市場仍然非常謹慎。其次,經濟和行業仍存在不確定性。去年以來,政策持續出臺,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但投資者依然擔心房地產行業的狀態以及貿易爭端背景下出口業務面臨的挑戰等,仍未顯著增加倉位。
訾源判斷,若中國股市能夠保持向好態勢,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對房地產和消費行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同時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降低,海外資金回流中國市場可期。
Steven Luk認為,資金尚未重返中國的原因之一是過去幾年市場波動較大,部分海外機構被套。這樣的經歷重演數次,令他們調整了策略,將中國策略換成新興市場策略。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全球指數中占比相對較低。截至7月底,中國市場在MSCI全部國家指數中占比約為3%,不及英偉達一家公司(5.1%),中國市場表現對其組合的貢獻有限。“中國市場很難懂,他們不想再去冒險。”
王國輝認為,今年余下時間,預計中國市場的海外增量資金主要來自亞洲地區,以及中東地區。北美投資者,特別是公共養老基金等機構將在2026年重新配置中國資產。
在他看來,北美投資者回歸中國市場需要兩個催化因素:其一,中國股市展現出強勁的相對表現,不僅跑贏美國市場,而且要超越日本和印度市場;其二,中國企業盈利能力顯著復蘇。
王國輝補充說:“盡管很多機構宣稱自己是基本面投資者,但本質上是趨勢跟隨者。待市場持續上漲,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回來。”
被問到更多海外投資者何時重返中國,Steven Luk表示,如果政策具有持續性,且能夠落地,那么海外投資者重返中國可期。此外,若美國市場回調,全球投資者更有動力進行分散投資。若中國市場維持上漲的勢頭,資金會陸續回流。
部分海外機構表示希望中國境內的交易所延長交易時段,以更好地銜接歐洲投資者。讓二級市場投資者更及時地跟蹤市場變化,并做出投資決策。
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全球基金的運營機構挪威投資管理,其官網顯示,目前在招標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股票多頭管理人。
看好中芯國際等硬科技公司
在多數海外中國基金經理集中持倉互聯網之時,王國輝轉向了硬科技。他認為相較于互聯網平臺,硬科技更能代表中國的未來。
王國輝持續看好科技板塊,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鏈,包含從代工制造、設備供應、測試封裝、材料供應到IC設計的完整生態系統;人工智能領域同樣具備投資價值,盡管優質標的篩選難度相對較高;生物科技行業亦在其關注范圍內,這些都是未來5~10年中國的優勢發展領域。
王國輝以中芯國際為例分析道,2024年其凈資產收益率(ROE)為2.5%,未來5~7年有望達到10%,相當于臺積電的一半。
若中芯國際實現10%的ROE目標,其盈利能力將提升數倍。當前估值水平具備合理性。支持這一判斷的核心因素包括:第一,中國IC芯片市場規模巨大;第二,政策持續支持;第三,中國和全球頂尖技術差距逐漸縮小;第四,中國芯片人才儲備充足。
還有部分投資機構認為,海外投資者忽視了中國科技和企業的基本面。
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威靈頓投資管理宏觀策略師Johnny Yu表示,一系列關鍵轉變正在發生:房地產宏觀重要性下降,自主可控對進出口產生影響,中國的產業政策調整等。“這些變化對全球投資者至關重要。他們應該對崛起中的中國企業保持開放心態并獲得敞口,這些企業很可能在中美競爭和全球保護主義中繼續發展。”
此外,投資者應該對能夠提升生產力的企業擴大敞口范圍,不應局限于美國大型科技股,而是要關注全球范圍內追求不同發展路徑的潛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創新者。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