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促消費再迎政策利好。8月12日,財政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同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三部門亦同步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兩項重磅措施的落地,標志著從服務業經營主體到個人消費者的貼息政策“組合拳”正式啟動。具體來看,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聚焦餐飲、養老、托育等8類消費領域;而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則為中央層面首次實施,直接面向消費者個人,通過降低消費信貸成本激活需求端潛力。兩項政策在貼息比例設定上保持一致:年貼息比例均為1個百分點,且貼息資金由中央財政承擔90%、省級財政承擔10%,既體現政策力度,又兼顧央地協同。
兩大貼息“禮包”同步落地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2025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帶動作用,2025年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牽頭制定了兩項貼息政策,于7月31日經國務院第6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在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層面,政策對可享受貼息的貸款設定了明確條件。具體來看,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8類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可享受貼息支持。
期限條件方面則是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公開發布之日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簽訂貸款合同且相關貸款資金發放至經營主體的,按照貸款本金對經營主體進行貼息。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需合規用于改善消費基礎設施、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指出,服務業經營主體大多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可持續經營普遍受到信貸支持規模、融資成本、現金流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財政部牽頭實施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旨在通過“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為廣大服務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多低成本金融資源支持,助力進一步疏通實體經濟“毛細血管”。
本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則為中央層面首次實施,在政策設計上直接惠及消費者個人。支持對象上,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中實際用于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貸款發放賬戶等識別借款人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
貼息范圍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對于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以5萬元消費額度為上限進行貼息。
“與以往貼息政策重點支持投資端、供給端不同,此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從需求端發力,直接惠及消費者個人,降低個人消費貸款成本,貼息資金由相關貸款經辦機構在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提高消費者幸福感、獲得感。”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說道。
年貼息比例均為1個百分點
在當前金融市場環境下,經營貸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態勢。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大中型銀行的經營貸利率普遍徘徊在3%左右,為了搶占市場,部分銀行通過疊加優惠券、手續費減免等方式,將實際執行利率進一步壓低,部分銀行抵押經營貸利率已步入“2字頭”區間。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的走勢則有所不同,此前,在政策推動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作用下,個人消費貸款利率一度持續下行,部分銀行的最低利率跌至2.4%左右。然而,過低的利率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銀行“價格戰”不斷,部分借款人將消費貸資金違規用于購房、炒股等投資領域,監管加強后,消費貸利率逐步回升至3%以上水平,普遍維持在3.1%—4%左右。
在這樣的利率背景下,貼息比例也是市場高度關注的方向。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從貼息資金的承擔主體及比例來看,兩項政策高度一致,均明確中央財政承擔貼息資金的90%,省級財政承擔10%。在貼息比例的設定上亦有相似的邏輯,年貼息比例均設定為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對于經辦銀行向服務業經營主體發放的貸款,財政部門按照貸款本金對經營主體進行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
個人消費貸款層面,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按符合條件的實際用于消費的個人消費貸款本金計算),且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政策執行期內,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貸款經辦機構可享受的全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3000元(對應符合條件的累計消費金額30萬元),其中在一家貸款經辦機構可享受單筆5萬元以下的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1000元(對應符合條件的累計消費金額10萬元)。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兩項貼息政策的年貼息比例,在符合一定條件之下均為1個百分點,力度適中;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有助于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差異化方面,兩項政策的經辦機構有所不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的經辦銀行為21家全國性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也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等國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的經辦機構分為三類,第一類為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第二類為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三類為民營銀行以及消費金融機構,具體包括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
董希淼進一步指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的23家貸款經辦機構個人消費貸款規模較大、經營管理規范,主要由它們執行落實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有助于貼息政策在短期內快速惠及居民。下一步,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加強央地協同,積極安排財政資金,對屬地金融機構發放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實施貼息,擴大貼息政策覆蓋面和可得性。
嚴禁使用貸款資金套利
自7月31日金融“國補”貼息政策官宣后,包括國有六大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迅速響應,發聲表態將推動政策盡快落地,做好政策傳導,確保貼息政策精準高效直達廣大消費者和服務業經營主體。
8月12日,農業銀行、浙商銀行等也發布相應公告表示,自2025年9月1日起,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具體辦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實施細則,后續將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網點等渠道進行發布。
兩項貸款貼息政策,分別從供需兩端發力提振消費。對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有助于為相關經營主體提供更多支持,擴大優質服務供給,進一步促進服務消費。對個人消費貸款進行貼息,則直接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貸后資金的規范使用同樣是政策落實的關鍵環節。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指出,要求經營主體將貸款資金用于提升服務供給能力、改善消費基礎設施,嚴禁用于房地產開發或投資、理財等套利活動。各有關部門加強監督,對于發現貸款資金使用、貼息資金申領等違反政策規定的,及時追回相關信貸資金和財政貼息資金,并依法依規對經營主體和經辦銀行進行處罰,確保貼息資金用于支持合規經營活動,真正發揮政策實效。
為進一步規范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的操作與監管,財政部有關負責人還具體說明,貸款經辦機構向借款人收取利息的同時,對借款人相關賬戶交易信息進行審核,識別其中屬于消費的部分,對于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消費,貸款經辦機構還需識別消費所屬領域。根據相關消費信息的識別、審核情況,貸款經辦機構匯總計算財政貼息金額,在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應由財政承擔的貼息資金,并按要求向屬地省級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局報送貼息資金撥付申請。
在董希淼看來,經營主體要確保將貸款資金用于開展合規經營活動,居民申請消費貸款應用于合理消費,不得違規用于投資理財等用途。同時,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風控模型和算法,根據消費者職業、收入、負債、信用狀況等準確判斷還款能力,提升風險防控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的管控,確保相關貸款不被挪用,貼息資金不被套取。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