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滬指逼近3700點,在逐漸顯現的賺錢效應下,市場熱情被點燃。部分個人投資者跑步入場,外資回流跡象漸顯,公募權益類基金發行開始提速,居民“存款搬家”趨勢顯現——各路資金正在向權益市場集結。其中,保險和理財資金有望成為本輪“存款搬家”流向股票市場的主要渠道,與此同時“固收+”與多資產策略持續提升資管產品吸引力。
資本市場的行情與夏日一樣火熱。
8月13日,A股市場創2021年12月以來新高,14日盤中更是觸摸到3700的點位。滬深兩市融資余額則時隔10年于8月11日站上2萬億元。
A股迎來了多路資金,“錢潮”逐漸洶涌。部分個人投資者跑步入場,外資回流跡象漸顯,公募權益類基金發行亦開始提速。與此同時,居民“存款搬家”趨勢逐漸顯現。機構表示,未來保險和理財資金或成為存款流向權益市場的重要渠道——險企保費高速增長為權益市場輸送穩定“長錢”,固定收益資產承壓也促使理財資金加速向“固收+”和多資產策略轉型。多元化、長期性資金的不斷涌入,正為A股行情注入持續的活力與韌性。
股市熱度攀升 多路資金涌入市場
隨著滬指站穩3600點,在逐漸顯現的賺錢效應下,市場熱情被點燃,不少投資者在交流時表示“已滿倉”。
各路資金正在向權益市場集結。
上交所官網披露,7月A股新開戶數為196.36萬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71%,環比增長超19%。其中,個人投資者開戶195.4萬戶,機構投資者開戶0.96萬戶。截至7月末,今年以來累計新開戶數達1456.13萬戶,同比增長36.88%。
8月11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元,自2015年7月以來,該數據首次重回這一高位。此后,融資余額仍在持續攀升。截至8月13日,滬深兩融余額為20345.33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83.35億元。其中,融資余額為20203.65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81.65億元。
“當前市場情緒火熱。”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宋雪濤表示,7月“小單”資金凈流入環比大增39%,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對市場的強烈參與意愿。此外,個人投資者還從固收理財、貨幣基金等避險資產中撤離。Wind數據顯示,7月全市場固收類理財產品規模環比減少217億元,進一步印證了資金向股市遷移的趨勢。
外資流入呈現回暖跡象。近期,滬深交易所披露2025年二季度北向資金持倉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北向資金共持有2907只個股,持股數量合計1232億股,持倉市值合計約2.29萬億元。相較2024年末,北向資金持倉市值增加871億元。
彭博跟蹤了212只海外上市且側重投資中國市場的ETF。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近1個月整體ETF凈流入規模達1.99億美元,達到去年全年凈流入總和的47%。
權益類公募基金的發行節奏也正在加快。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今年以來新成立493只股票型基金,已超過去年全年;發行份額合計為2356.31億份,接近去年全年,在總基金發行份額中占比35.52%,較去年21.13%的占比大幅提升。
“固收+”走俏 多資產配置加速升溫
隨著債券市場波動加大,股票市場顯著回暖,投資者多資產配置的意識正不斷加強。
“今年以來,市場氛圍與往年有所不同。”某銀行渠道人士表示,“過去幾年,客戶聽說基金產品是含‘權益’的,往往連細節都懶得問,銷售幾乎寸步難行。現在,客戶的態度開始明顯轉變,逐漸能接受一些含‘權益’產品,甚至有些人會主動來詢問想配置一些此類產品。”
據悉,銀行理財也在往“固收+”方向傾斜,銀行客戶經理傾向于推介含有一定權益倉位的產品。“現在開始有不少客戶前來銀行網點,抱怨理財收益率越來越低,我們也會向其解釋,并適當介紹一些股票投資范圍在20%以內的‘固收+’理財產品,多數客戶都能夠接受。”某銀行客戶經理說。
華西證券研報也印證了這一現象。其表示,2024年理財產品整體業績下滑,年化收益率在3.5%以上的產品僅占比28%,而2023年這一比重達40%。2025年這一趨勢延續,截至5月末,約44%的產品年化收益率不足2%,19%回撤超20個基點,6%回撤在50個基點以上。
“‘固收+’與多資產策略產品的性價比正在提升。”中信建投證券投資策略分析師夏凡捷稱,此類產品的平均回報水平明顯高于傳統存款且超過純固收理財產品;同時,利用股票、黃金等不同資產來分散配置,實現了以適度風險換取更高收益的平衡,在當前環境下展現獨特吸引力。
不只是普通投資者,機構也在作出調整。“對于券商自營而言,當前面對債券微薄的收益率也難有好的策略。”某券商自營固收投資部策略主管感慨道,今年其所在部門已進行了業務調整,從原來的固收投資轉向多資產策略,部分資金可投向權益市場。
在機構和普通投資者配置需求的主導下,“固收+”等多資產策略產品今年以來迎來資金涌入。以公募基金為例,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總規模從一季度末的1.38萬億元增至1.48萬億元。從上半年數據來看,不少基金公司旗下“固收+”產品規模大增,例如景順長城基金、中歐基金、中銀基金分別增長357億元、242億元和182億元。
“存款搬家” 持續向A股輸送“長錢”
據中信建投證券統計,截至6月末,居民部門境內人民幣存款規模超過160萬億元。“當前我國居民超額儲蓄是潛在的金融市場增量資金池。”據國海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胡國鵬測算,截至6月末,居民已形成了約33.57萬億元的超額儲蓄,據中性估計,金融市場可承接約1.84萬億元以上的資金流入,金融資產正在成為承接“搬家”資金的主要去向。
從歷史情況看,已出現多次居民“存款搬家”現象,而每一次“存款搬家”背后都有不同的驅動因素。胡國鵬分析稱,以2007年為例,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在股市強勢上漲的預期下,引發居民開戶熱潮,存款大量涌入股票市場、基金或券商保證金賬戶。這也是首次由資本市場驅動的大規模居民存款遷移。
隨后,2009年、2014年至2015年、2021年和2023年至2024年,均出現新增居民存款下降且占新增總存款比重下降的情況,表明資金有從居民存款向其他資產轉移的現象。存款利率下行、股市或資管產品吸引力上升,以及政策調整等均是居民財富再配置的重要因素。
夏凡捷分析稱,近期,居民超額存款的形成速度已開始放緩,一方面由于居民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期改善,另一方面占據居民金融資產最大部分的房地產市場已難成為“蓄水池”,同時隨著廣譜利率趨勢下行,居民“存款搬家”或剛剛拉開帷幕。
“股票配置偏好均值回歸可視為居民‘存款搬家’的本質原因。”夏凡捷說,在權益資產吸引力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資金從低風險、低收益的銀行存款轉向保險、基金、股票等收益更高的領域,有利于推動A股估值中樞上移和指數上漲。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一方面,存款搬家將直接擴大股市資金池,提升交易活躍度與股價彈性;另一方面,股市上漲后的賺錢效應也將進一步吸引個人投資者入市,在此過程中“信息杠桿”或將發揮放大器作用,在行情開啟時對居民資金入市形成助推器作用,進一步強化行情持續性。
保險和理財資金有望成為本輪“存款搬家”流向股票市場的主要渠道。夏凡捷稱,近年來險企保費收入持續高增,2020年一季度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險資運用余額由19.4萬億元擴張至34.9萬億元,權益配置比例則穩定在12%至13%。2025年,按險資運用余額10%增速計算,或帶來逾4300億元增量資金,從而成為“存款搬家”入市的關鍵渠道,也為A股市場帶來更具黏性的“保險長錢”增量資金。
與此同時,理財產品也須借助“固收+”與多資產策略提升產品吸引力。當前銀行理財總資產的權益配置比例僅為1.94%,未來增配空間巨大,理財資金正成為“存款搬家”入市A股的新渠道。“今年,保險和理財有望向股市引入約7000億元的中長期資金,這類資金配置周期較長,投資思路穩健,在過去幾年中對市場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正在成為A股市場行情的一大基石。”夏凡捷說。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